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
山东东岳:中国离子膜降生记(1)
缪舢
12:18
2011-02-24
订阅
 1  |  2 
快公司观察 记者 缪舢 离子膜研发与产业化的成功不仅关系到氯碱行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膜技术经验具备向新型膜材料拓展的能力。

2010年9月26日下午2点,北京月坛南街,国家发改委。

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秘书长刘东升、东岳集团副总裁张恒、蓝星(北京)化工机械公司副总经理康建忠,三人在此地准时聚齐。把他们召集来的,是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石化处处长蔡荣华。

蓝星化机是国内唯一一家能够自行设计和制造离子膜电解槽的厂商,位列全球前三甲。作为全球第一氯碱生产大国,我国现有氯碱工业装置规模超过3800万吨。而氯碱生产的核心装备便是电解槽。蓝星化机经过多年努力,实现了电解槽与国际上最先进的研制技术保持同步。

那薄如蝉翼的离子膜,是氟碱化工行业不可替代的核心材料,但它在国内并没有配套的提供商,长期由美国杜邦、日本旭化成等少数公司供应,并对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实行技术封锁,维护其垄断地位。

东岳集团耗资6亿元、耗时8年自主研发的离子膜,自2010年5月开始陆续推向市场试运行。蔡荣华把他们三人召集过来,为的就是了解安装了国产离子膜后的电解槽,实际运行情况究竟怎么样。

汇报结果让蔡荣华欣喜,他满意地对张恒和康建忠说,“你们两家企业算得上是我国化工装备行业的国宝级企业,分别在不同领域解决了国家重大装备技术难题。”而一旁的刘东升则抓住时机向发改委提议,“下一步,应当加快国产膜在氯碱行业的推广应用。”

探秘生产现场

在东岳生产车间二楼的角落位置,一台周身果绿色的电解槽,坐落在灰色机群中显得格外醒目,机身上方写着“中国离子膜首套万吨氯碱装置”,这就是安装了东岳离子膜的最新型电解槽——蓝星化机1万吨级膜极距氯碱电解槽。

走近这台大型机器,热浪扑面而来,电解槽表面高达85℃。淡黄色液体,从白色的波纹管里汩汩流出,运转的电机发出嗡嗡的轰鸣声,机器仪表上的黑色指针在不停地震动。一张厚度仅有0.2毫米的白色离子膜加在电极中间。电解时,当盐水(氯化钠溶液)通过离子膜时,钠离子透过膜跑向阳极,而氯离子则跑向阴极。在这台电解槽两侧的下端各有一个集液管,一侧生产出的是碱(氢氧化钠)溶液,另一侧生产出的是氯气。

下午4点18分,化验员手里拎着一个木制篮子过来取样,里面排放的十多根玻璃管里盛满了化工液体。只见他分别从槽子两侧拧开阀门,各取出一点含碱或氯的溶液。“一个班次过来取两次样品用于化验,平均4小时一次。”化验员告诉记者。

这是一个不需要现场操作的自动化车间,十多名工人在隔壁的控制室里端坐一排,每个人都紧紧盯着各自面前的电脑屏幕,屏幕上大多显示的是电气控制流程等。张恒随手拿起桌子上的工作记录,指着一组手写的数据对记者说,“这是电解槽运行的盐水指标、碱指标、氢气质量的记录。你看,氯气中的含氢指标非常好,明显优于行业内控指标。”

安装在东岳电解槽上的离子膜,于2010年6月30日正式送电开始运行;此前的5月14日,东岳离子膜被安装在中化集团沧州大化黄骅氯碱厂;此后的8月20日,东岳离子膜又在中盐常州化工厂实现替代进口国外同类产品。至此,东岳离子膜在大规模商业推广前做的上述3套电解槽设备试运行,最长的已连续安全稳定运行了近6个月。

“总体上,我们的膜与进口膜是同等水平,生产出来的氯碱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要求。”张恒说这话是有依据的:东岳离子膜通过了耐起泡的加速老化和在耐盐水中有害杂质等试验。

张恒的另外一个身份,是拥有28项专利技术的东岳研究院院长。然而,他总是把离子膜研发和产业化的成功归结于另一位高人——离子膜项目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永明。“我只是受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委托,把企业所有的资源配置提供给张教授,做好张教授的助手。”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