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雅婷
参赛院校:哈尔滨商业大学
从担心没有工人干活,到担心没有订单可做。面对这样的V字型转折,疫情留给中国工厂的思考反应时间不到两三个月。
“停工的时候怕没办法按时交货,现在全面复工了,但是客户的订单却没了。”泉州一家箱包外贸公司的负责人说,由于海外疫情的爆发,原本准备出货的订单被大量取消。
双喜制衣集团从4月份开始陆续缩减订单生产,“就算是订单做完了,国外的疫情影响,港口关闭,货到了也没人收。”泉州双喜制衣集团董事长杨培峰说。
欧洲和加拿大是双喜最大的海外出口市场,业务量占到集团总业务量的60%以上。3月以来受全球疫情大爆发的影响,欧美市场相继大规模关闭零售门店,必然会对双喜这样的外贸企业造成重挫。“目前,订单的生产量有所缩减,暂停了生产线上的一小部分订单。”杨培峰表示。
泉州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和外贸出口基地,据统计显示,2019年增幅达13.9%的泉州外贸进出口,今年一季度同比下降11%。去年的贸易摩擦久悬不定,今年的疫情更是雪上加霜,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眼下形势俨然不容乐观。
而这段时间在外贸圈盛传一段话,“国内打上半场,国外打下半场,外贸人要打全场。”随着欧美国家成为新冠肺炎的重灾区,外贸市场也发生了180°的巨大转变,本想在国内疫情稳定后,把损失夺回的外贸人,如今陷入“无单可做”的尴尬局面。
商店关门、大量的订单被搁置,在经济全球化程度如此高的今天,我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一位箱包公司的负责人称,积压的库存肯定要内销消化,会选择微商淘宝等方式,必要时也借助朋友圈宣传。面对各种困难形势,各个外贸企业都在寻求对策。裁员降薪也好,考虑内销转型也好,在泉州双喜服装公司董事长杨培峰看来,实则是企业求生的无奈之举。
“今年不知道要怎么过。”杨培峰在一见面的时候就发出这样的感慨。双喜是一家集国际贸易、品牌研发、金融投资为一体的跨国集团公司,即使是实力如此雄厚的外贸公司,在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下,也会引起企业生存状态的波动。以下对杨培峰先生的采访,或许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外贸出口企业的一些现状。
订单的不确定性 让一切都会变得不确定
本土品牌借助打折形式促进销售
双喜制衣有限公司是泉州一家专门做服装类出口的外贸企业,以自己拿订单自己生产为主。产品以校服、制服、羽绒服为主,主力市场是欧洲、北美。他们的工厂国内外都有涉及,国外如柬埔寨、缅甸等地区。
目前疫情对于服装类外贸企业订单的影响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类似于冰箱的“速冻”。
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大的工厂或者外贸企业,他们接触到大客户居多。这些公司体量大、订单量固定。当疫情发生后,客户可能立刻选择取消或者暂停订单,大型的外销工厂或者外贸企业会放慢生产速度,维持低成本运行。
第二类是订单的不确定性,好比“屠刀悬颈”。
由于采购周期较长,更新速度较慢,客户虽然没有大面积取消订单,但对于现有订单发货时间还不确定,企业都抱着预期疫情能控制住的心态来进行生产布局。
“即使是我们这种‘自产自销’式的外贸企业也要承担订单变更的风险”,杨培峰这样形容眼下的情况。因为目的国封国,港口关闭,会产生高额的滞港费,所以,可能会发生昨天还在海上的货,今天要原路返回国内。
相比于订单的“速冻”,“屠刀悬颈”的不确定性更是折磨着每一位外贸从业者。
很多中小代工厂随意性很大,他们只负责订单的生产,不需要考虑到维持稳定客户。反而是外贸企业,又要维护供应商,又要争取客户。争取一个稳定的客户有时候要花两到三年的时间,甚至长达数年,但丢掉一个客户只是分分钟的事情。
市场冷,疫情冲击着服装行业人的心态,“照理来说,3月和4月是我们接单的旺季,但是由于疫情,就现有订单而言,预计出口金额较去年同期要减少了30%左右。”杨培峰表示,今年最好的情况就是不赚不赔,最重要的是存活下来,等待疫情过后消费市场的复苏。
某工厂因疫情积压的库存
面对这种情况,对于国内的企业来说转内销也不是没想过,但是这并不现实。
首先,转内销需要对国内市场有足够的了解,而这对于常年耕耘在外的企业,有一定的难度。可能原本在国外被疯抢的品牌,转内销后几乎无人问津。转内销的方式集中在网点和实体店,很多大公司致力于实体店,并为春季销售预备了库存,此前销售量骤减,又要面对人工费用,这样下去又要亏本。
其次是国内零售业刚解除冷冻的状态,整体市场复苏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而疫情过后也不大会出现消费领域的报复性反弹。而依靠基本的零售方式,竞争压力较大,整体销售量较小。此外,电商目前是已经是血海,必须有良好的品牌和产品,盲目地进入将会血本无归。
外贸企业的损失是在所难免的,不排除那些中小微企业因为资金链问题而关门倒闭。“像我们这样‘自产自销’式的外贸企业,对于已经接到订单还是会继续做的,只能减省,不会关门。”杨培峰公司1-2月所接到的订单仍可让工厂满负荷运转,但他担心逐渐减半的订单会整个取消。
停止生产和优化员工是当前外贸的第一选择
全球疫情的爆发,外贸订单大量萎缩,货物积压,尽管是像双喜这样自己拿订单的企业。相比之下,生产内容较单一的代工厂所面临的处境要艰难得多。
据杨培峰了解到的情况,一个月前,浙江、福建的一些鞋厂复工了,但是现在又开始遣散员工,也有很多员工转做口罩。“其实放走工人是很不好的,一旦疫情好转了,那时候再临时招工是很难的。如果没有停产,工厂需要支付一大笔人工费用,面临资金压力。”他表示,就算停产了,像税收、水电费这些固定支出,也足以让工厂入不敷出。
也有些公司在裁员方面较为克制,采取了停薪或者减薪的方式。比如福建恒安集团,一个月只开工24天,一个月停一周,而停工这一周是没有工资的。没有全部停产停工,这种模式是这个时间段很多公司效仿的。
杨培峰认为,像国内这些代工厂还好维持下去,因为在中国,工人不怎么罢工,最多不行就拖欠一个月的工资。“而在国外很难遇见这种情况,没有资金就维持不下去。”他认为,一些工厂是在拖欠原料厂商账款、拖欠工人工资的情况下经营的,如果业务长期没有进项,财务状况不佳,在这次疫情中很难坚持下去。
疫情的影响也向上游企业传导,疫情首先影响到的是内销和出口订单,再者就是上游的面料、印染、辅料等,现在下游企业不再像以往大规模采购材料,上游企业也要承担亏损的风险。
和双喜同在一个工业园的一家生产泳装的公司,已经停产半个月了,他们以国内销售为主,实体店和网店都有发展,但是销售额一直下降,无奈之下只能停产。杨培峰称:“像08年那场次贷危机一样,这个时候无论如何都要扛住,扛住了还有希望,扛不住就死了。”暂时性的裁员降薪是当前的第一选择。
包括杨培峰在内的老板们表示,预计今年破产的服装公司会有“一大堆”,而且规模越大的公司越麻烦。除非资金储备足够充分,否则很多公司很难扛过断层的春夏季。
转型又谈何容易
随着海外疫情的全面爆发,很多外贸公司转型做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出口,“口罩机就是印钞机”的神话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这确实看似是个机会,但问题是难以确定市场上到底存在多少一手订单?转型做口罩的工厂又真的能分到一杯羹?
“转型生产口罩就是一种短期行为。”杨培峰强调说。外贸分为两种,一种是采购,即工厂自己购买材料生产出口贸易物,卖予外商;第二种是加工,由外商购买材料提供给工厂生产。而国内的口罩生产只能属于前者,根据国外订单需求,贸易公司将订单分配给可以生产的工厂手上。“但现在缺少的并不是货源,而是靠谱的订单和信息。那些最稳定的一手订单,往往还是会给最专业的、最可靠的厂家,而剩下的厂家又能瓜分多少呢?”杨培峰说。
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对于车间生产卫生要求极高,各种加工厂转型做口罩,甚至找中介买相关资质证件,但到最终检测的时候卫生不过关。真正能够转型医疗防护用品的企业仍是少数。杨培峰认为,看别人赚得好,便盲目跟风转型,实则是一种无经验的错误尝试。
“如果所有的外贸加工厂都生产口罩,最后的局面一定是供大于求的,最后的局面可能是打价格战。”
企业转型艰难的原因中,首当其冲的还是流动资金的短缺。口袋没钱,也没法转型。
转型真正要做到练好内功,坚持研发创新。近年来,双喜以东南亚和南美为外销的主要市场,灵活借助“一带一路”,开拓市场多元化。不仅仅是把产品卖出去,而是直接赴境外投资建厂,利用其充足的劳动力,开拓市场。同时培养人才,为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尤为重要。“我们投资创办了泉州双喜科技学校,培养企业所需的工匠,不再受管理人才缺乏和员工素质低下的牵制。”杨培峰称,想要真正转型,其过程无法“一蹴而就”。
当中国受疫情影响生产停滞时,东南亚工厂能够分担产量,当东南亚疫情日趋严重而中国开始进入恢复期时,又可以把生产转回中国。分散风险能让供应链体系更加牢固和稳定。
“这也是我们企业能够在这场疫情当中,没有受到太大冲击的重要原因。”杨培峰说。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