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区域新闻 > 焦点 >
奶农“国情”(2)
2011-06-25 09:25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宋馥李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奶业标准再起争议。标准之争背后,真实的奶牛及奶农的“国情”是什么?

 

奶牛第一村的没落

“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户十头牛,比公司老总还要牛。”这首歌谣,放在2000年左右,是奶农的真实写照。当时,蒙牛刚刚兴起,伊利和蒙牛掀起了收购大战,奶价交替上扬。呼和浩特市周边的奶农,迎来最幸福的时光。“只要是牛奶,就会收,还是抢着收。”一位奶农回忆道。当时,收奶没有严格的检测标准,养奶牛稳赚不赔,利润可观。这样的市场行情,给了养牛户极大的信心。人们纷纷加入了养牛的行列,全村人几乎都养牛。

2000年,当地政府为了鼓励农户扩大规模,为每户养牛户提供1万元无息贷款,在村里建设养殖小区。奶牛的市场行情可谓火爆,一头奶牛的价格,最高时上过两万元,仍然供不应求。那时甚至出现了诈骗团伙,给黄牛隆胸染色,冒充奶牛卖给村民。

不过,随着市场的饱和,牛奶收购价渐趋稳定,而饲料的价格则逐年攀升,养奶牛的效益一直在下降。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对舍必崖的村民来说,是一场巨大的打击。危机倒逼之下,伊利和蒙牛陡然提高了检测标准,几乎所有的牛奶,都成了不合格的奶。好多村民至今记忆犹新:“白花花的牛奶,每天上百吨地倒掉。”

在此前后,舍必崖村民对奶牛养殖的热情,呈现了一道鲜明的分水岭。

潘成奎是舍必崖村的村委委员。他告诉记者,村委会曾经专门研究过,散户养殖奶牛,会越来越没有效益。从2000年到现在,饲料的价格平均上涨了两番,而牛奶的收购价,只上涨了1倍。

潘成奎说,如果精细算一笔账,现有的散养农户都是赔钱的。按现有的状况,奶价上涨到4元左右,养奶牛才会有些利润。不过,显然,奶农在和伊利、蒙牛等公司的博弈上,没有丝毫的议价能力。

实际上,还有很多没进入统一的养殖小区的村民。那些农户的牛奶收购价更低,每公斤只有2.8元。

潘成奎说,奶牛一般是一天饲喂三次料。但现在奶价这么低,大多数农户都削减了饲料,改成了一天两顿,或者是每顿减少了喂养量。这样,牛奶的质量当然会受到影响,最常出现的情况是,牛奶的蛋白质含量上不去。按照伊利的《生鲜乳安全标准》,生鲜牛奶蛋白质指标为2.95%。但来自散户的牛奶蛋白质指标,2.7%和2.8%的最常见。好在,对于蛋白质含量不达标的奶,伊利会以差别定价来收购,不会完全拒收。“现在工人工资都涨了,干一个月活儿下来,每月也能赚3000块,这比养牛强多了。”潘有柱感慨着。自己已经快60岁了,出去打工也不行了,只好继续维持着。潘成奎说,这代表了很多农户的想法。“很多人都是养了一辈子的奶牛,哪能说扔下就扔下。虽然效益不好,但还抱着‘观望’的心态,期待出现转机。”潘成奎说。

舍必崖村位于呼和浩特市近郊,养牛曾经让这个村声名远播,村里规划建设了160个单元的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这种模式,一度在呼和浩特市周边非常盛行。

而如今,很多院落已经空了出来。舍必崖村的奶牛总数,从高峰时的2700多头,逐步削减了大约1/3。奶站数量也从7个减到了5个。近几年,村里又搞起了蔬菜大棚,许多农户已经将奶牛卖掉,承包了大棚。更多的人,则选择进城里打工。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