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地产之路--朗诗地产十年的升腾和变革(3)
导语:彼得•德鲁克在其经典著作《管理的实践》里开宗明义,企业的长远发展、最需要领导人明白企业的目的,企业的事业是什么。

 

 

绿色先锋
低碳住宅,朗诗虽然不是中国的鼻祖,但从成立伊始便敢为人先,这源自管理者和员工的强大进取心。将绿色技术本土化、产业化,现在又在做大众化,未来还要多线衍生,难度之大不难体会,玩票者难以担当。 

 


认准绿色住宅,田明不否认是从北京锋尚获得的灵感。他喜欢那样的房子,最初常常只身赴京,一去就是好几天,不断和人交流。他考虑最多的两个问题是:这种产品符不符合未来的发展?我们能不能做成?
谢远建等人去锋尚仔细研究。“我们跑了很多次,甚至租他们的房子住,去深入体验与传统住宅有何不同。”谢远建说,他们后来找到了很好的合作资源,独创地将地源热泵和新风系统结合到一起,运用到南京国际街区项目上。
2004年3月份,公司成立了技术研发部。与此同时,田明又带上团队去欧洲考察,那里是当代绿色建筑的发源地,他们了解了当地的技术、市场和设备。其他骨干后来也去了欧洲多次。
尽管朗诗绿色产品在市场上引起了轰动,公司也在进一步降低成本,成功复制到其他几个城市。朗诗的技术研发部虽然在不断地扩大,但始终是整合市场的资源。田明希望有自己的设计人才,在2008年时收购了上海一家甲级设计院。后来,又在上海成立了一家科技公司,在装入设计院的同时,主要是把来自欧洲的先进技术本土化。后来,公司干脆成立了欧洲公司,也纳入研发设计体系中。已经成为公司副总裁、首席技术官的谢远建负责整个体系的运营。
全新的绿色研发体系,给产品注入了更节能环保和自然的元素,在2011年初推出第二代产品。一些新的变化,比如更有效率地做外墙保温,实现能源系统的微调,提供个性化的节能选择等等,给客户带来了惊喜。
田明没有就此打住,坚持把每年销售额的2%、总额不低于1亿元的资金投入研发,他觉得这并不多。2011年,朗诗为了获得更逼真的模拟条件,在浙江长兴买了一块地专门做产品研发基地。
研发体系紧接着着手新一代产品的研究。当然这群人并非技术控,改进的灵感或许来自北京胡同里老建筑、日本产的不漏油圆珠笔。他们发现,更多去思考客户的需求而非技术堆砌,才是创新的捷径。
能源模式、垂直绿化和空气质量控制,成为新产品研发中的关注重点。这些关注点往往来自公司获得的客户反馈。这些反馈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朗诗物业的客户反馈、盖洛普等机构的调查报告,以及朗诗和专业机构共同发起的课题调研。
产品推出——反馈——改善再推出,朗诗产品更新换代的节奏是非常迅速的,粗放生长的市场是主要推动者。而这个产业的冬天比过去十年间任何一次都要长,也让朗诗的管理者有更多时间来思考如何调整和蓄势。
田明和谢远建看到了很多同样的问题。其中之一是,因为高企的成本,朗诗的产品过去更多地在中高档物业的消费者中传播。而市场上最大的区间人群是首次置业者,但他们很少是朗诗的客户。更重要的是,他们也不是政策调控的对象。
针对首次置业客群的产品“绿家”又紧锣密鼓地摆上研发日程。公司计划,这部分产品的面积要达到所有开发产品面积的40%。它完善了原由首次改善型绿街、二次改善型绿郡、高端型绿墅组成的产品线。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