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陶涵:调和者蒋介石(4)
导语:我也说了蒋介石无疑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不管是世界范围内还是中国历史上。中国,或是任何其他国家的所有伟大人物的道德品质都是有争议的,蒋介石的成就无疑让他对得起这个称号

 

 

蒋介石曾于1946年在大陆通过宪法草案,这部宪法草案呼吁民主,呼吁一个有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以及其他主要民主权力的代议政府。到了台湾后,尽管这些权利被搁置一边,但蒋介石继续承诺这些权利会最终回归。同时,他批准了省或地方的政治选举制度,这种选举制度让许多真正的反国民党的地方政治家得以崛起,最终形成党外的反对团体的基础。所有这些都为蒋经国的民主化铺平了道路。        

另一方面,在大陆,富有意义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希望远远小于同时期的台湾。台湾和美国的紧密联系也是其得以进行改革的一个因素。今天的中国,缺乏这样的动力。

问:英文版扉页,你引用了孟子的一句话: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传记第一章将蒋介石定位新儒家青年,这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线。此外,你还指出蒋介石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也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信徒,这些如何在蒋介石那里得到调和?

答:从严格的自我教化和自我提高原则看,蒋介石是一个新儒家。他相信一个好的统治者必须是智慧和坚强的,但如果人民或是国家的利益需要,统治者有必要残忍。同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真挚也是一个好的统治者应备具的。蒋介石相信,基督教教义的爱和儒家所强调的人道或是人文主义并行不悖。基督教“爱”的教义强调每个人需要认识自己的罪,与儒家强调的自我反省一致,两者可调和。对蒋介石而言,儒家的服从、和谐、稳定和务实观念,加上孙中山的改革理想与“训政”主张,构成了他的核心理念。

问:除开政治家蒋介石外,你还写了一个“凡人”蒋介石的许多细节,你是如何看待这个凡人蒋介石的?         

答: 百分之九十五的时候,蒋介石穿的很简单,一般是没有军衔的制服或黑色绅士长袍,头戴一顶软呢帽。在后来的日子里,他穿得像一个谦虚的学校老师。30岁之后,他很少喝酒,常常喝热白开,在台北之后会喝可口可乐。他吃简单的宁波菜,即使在宴会上也是如此。他读唐诗、孟子,也喜欢美国电影。正如人们注意到的,他会拉着夫人的手。他似乎不在意外甥女兼助手是个穿异性服饰的女同志,而外甥女也和他们一起生活吃饭。他很享受和孙儿们在一起的时光,他们大多数是欧亚混血儿。        

在极少数的场合,他会忍不住抽泣。他有脾气,年轻时是个坏小子。但人到中年,在非正式场合拍下的照片里,他的脸上有温和的微笑。在台湾,很明显,他更喜欢自己那个慈祥老人的形象——这个形象就是我们在台币上看到的面容,他微笑地看着我们,背后是台北中山公园里他的大雕像。 

问:这是第一本引用《蒋介石日记》的传记吗?

答:是的,这本书第一次使用了蒋介石53年所有的日记。这些日记当然很重要。我开始写这本书时,我知道它们马上会对外开放。如果不是这样,我不会开始写这本书。开始时,我参阅的是摘录的日记,这是国民党历史办公室从蒋介石的日记、书信、回忆录和讲话中收集起来的12册资料集。原始日记开放后,我一一对照、检查了这些摘录的日记。这些日记的检查花了几千个小时,主要是斯坦福大学的中国学生助手帮忙做的。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