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2013暑期训练营C组王赛
都说防火防盗防记者,记者成为可怕的代名词。有一部原因在于记者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确如此,不入此行不知道,刚入此行你也不一定知道。不知道什么?方法!约人采访的方法。作为刚入记者行业的小兵,我们没有霸气的报道撑腰,没有行业内部的知名度,没有各个专业口的资源,作为“三无人员”,我们只能凭着一颗火热的充满新闻梦想心,一双不知疲倦的腿跑新闻。
我认为做新闻记者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能自我满足。当你选择去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对于信托业转型这样高端霸气的选题,我们小组成员共同的方法就是——和它死磕。任务分配到人,先恶补行业知识然后再谈报道方向和角度。实践就是比悲观的哭天喊地要有效,起码我们对信托有了初步了解。当然光是了解依然不够。小组成员得到就会就毫不放松,找到这方面的专家、行业工作者,采访才是硬道理。当然,最初采访也会碰壁。
没有资源就创造资源,首先是从熟人下手。我认真扫描了周围七大姑八大姨真心没有和信托贴边儿的人啊,只能求助“场外朋友”。采访没做之前,我问周围人最多的问题就是“亲,你有朋友或者家人了解信托不?”盲目出击自然是自乱阵脚。屡犯受挫让我“痛定思痛”,不能再这么无头苍蝇乱撞了,要有条理有目的的行动。网络资源是最方便利用的,我就一通“冲浪”。终于在虚拟的世界落下脚。什么信托圈儿的微博、信托行业子贡厅QQ,凡是能和信托沾边儿的地方一个都不许拉下。这也算是混入圈子吧。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是对信托有那么点儿深入了解了。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我加入信托行业内部的一个业务销售平台试图通过直接突击地方法约访其中工作在北京的信托圈儿里人,奇怪就是没有人愿意搭理。索性我隐瞒身份和其中一个业务人员联系,谎称自己手上有闲置资产想做投资,这样才算是和内部人员“接上头”。由此见,使用策略也是记者采访获得信息的途径之一。
还有约访教授级别的人员,也是各方打听联络。但是面采完成后我也总结,其实对于这样的专家级受访者,记者也并不一定就处弱势。作为财经记者,你更要表现出对行业的了解和一定的认知。同时,最重要的一点是面对专家不能胆怯要有自信。平等对话是获得有效采访成果的关键。
初尝当记者采访的滋味,还真是有那么一点点刺激。这种完成采访的喜悦绝对是发自内心。我们都很期待完美的成果,其实过程的种种更让我们感觉有收获。这或许就是做记者和其他行业的不同。因为没有什么套路,没有什么东西是重复的。你的受访者会不同,得到的信息不同,一切都在动态之中随时都有变数,我喜欢这种感觉。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