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旭景
作为一个爱国者,马基雅维利认为,佛罗伦萨一直都存在,他从不认为佛罗伦萨起源于罗马的殖民地,可通常意义上,都是这么认为的——罗马的某个执政官建立了佛罗伦萨。
1123—1125年,佛罗伦萨与过去统治它的菲埃索莱开战,并征服了该城,从而确立了自治权。按照但丁和乔瓦尼·维拉尼的说法,菲耶索莱城原先建在山顶上,为了有更多的人光顾市场以及商人运输货物便利,就在山脚下和阿诺河边指定一片区域作为市场。据马基雅维利推测,佛罗伦萨城市的第一批建筑——货栈,就出现在这些市场。
在菲埃索莱统治之前,佛罗伦萨历经罗马帝国的诞生和衰亡、西哥特王国的破坏,统治者也几经变幻,查理曼世系、贝伦加里奥家族、德意志皇帝……在此期间,佛罗伦萨人臣服在列位君主的权势之下,既未得到发展,也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直到1010年,佛罗伦萨人攻占并破坏了菲耶索莱城。
1115年,佛罗伦萨成为自治的政治共同体,“Commune”。“Com-mune诞生之初,是私人协会,但其又担负部分的城市行政管理,因而又演变成公共机构,它竭力确立自己的高于俗教权力的最高权力,但并没有如今天的国家这般,要求完全的独立自主和绝对主权;它承认皇帝在意大利的最高统治,承认意大利国王,承认王家最高司法权,只是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或多或少地摆脱了兵役、税收和各种差役。
主教这一类的特权阶层,Com-mune并没有将其排除在外,而是限制它、反对它、利用它,以求达到消灭它。主教也曾最大程度上与城市居民保持行动一致,但11世纪末开始,双方发生了直接冲突。佛罗伦萨人真正团结起来,也是因为1215年皇帝与教皇之间爆发分裂。佛罗伦萨人只追随胜利者,这也是佛罗伦萨后来陷入派别纷争的起因。
热那亚、威尼斯、佛罗伦萨、比萨、米兰、锡耶纳,都是这样的Com-mune。
共和国的寡头倾向
最初的Commune掌握在出身门第、社会地位和财富都与众不同的一小部分人手里,他们主要是城市贵族和大有产者,夹杂着一些主教、主教顾问等,Commune的执政官往往从他们中产生。由于贵族中派系林立,冲突频繁,多头的执政官制度往往不能应对复杂动荡的政治局势,有一些城市从临近城市引入一位最高行政官员,即“督政官”,希望他能在各派冲突中保持不偏不倚的公正立场。1238年,佛罗伦萨才有了自己的督政官。
在督政官制时期,城市贵族和平民阶层的对抗也很尖锐。争取参与扩大政治权利的斗争是城市政治生活的主题之一。不是个别人,而是各个集体或阶层,各个行会都在为自己争取权利。因为,从12世纪到14世纪中期,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大量新移民涌入城市。他们主要从事各种工商业,其中一些人积累了大量财富。他们不甘心被排除在政治权力之外,按照行业组成“行会”,并以此为单位凝聚政治力量。1244年,佛罗伦萨确立了由工商业精英主宰的政权,史称“平民制”或“民主共和制”。
大多数城市平民政权都不稳定,维持的时间也不长。约从13世纪中后期开始,意大利的Commune纷纷演变为某个家族的世袭统治,“民主共和制”中的“民主共和”色彩越来越弱,寡头制倾向越来越明显。1434年以后,佛罗伦萨虽然仍保留了共和制的外衣,但实质上已成为美第奇家族统治的隐蔽领主制。
15世纪,米兰公国、威尼斯共和国、教皇国、那不勒斯王国和佛罗伦萨共和国五个国家吞并了近30个小国。意大利迎来了五大国并立的时代,他们都是一样的共和国。佛罗伦萨共和国如果想与其他国家为伍,也必须建立一个强而有力的统治政体。此时,就轮到美第奇家族登场了。
美第奇家族与
僭主政体的建立
在世界的贸易中心尚未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的时候,阿尔诺河将佛罗伦萨与上游的亚平宁山区和地中海连接起来,佛罗伦萨的贸易围绕其发达的毛织业和毛织品不断发展扩张,从而建立了一个遍布欧洲远至中国的国际贸易网。毛织业所构成的国际贸易,促进了资本的累积,并使之有足够的闲钱投入贷款业务。而银行利息和商业贸易利润产生的大量资金,又重新投入羊毛业和毛织业,这是佛罗伦萨工商业发达的主要原因。
美第奇家族在13世纪前半叶,只是金融业行会的一员。在当时,罗马是资本聚集地。因为,在中世纪,罗马教皇国是唯一一个可以在许多国家获得“收入”的国际“大国”。教皇为了转移资金和支付自己在国外的开销,需要银行家们在其左右为其服务。教皇很少向银行家借贷,主要是付帐和存款。
1397 年,美第奇家族的乔凡尼凭借其曾成功地管理一家罗马银行的经历,以及自身的商业天资,在佛罗伦萨——因为能够提供很好的投资机会,佛罗伦萨是欧洲银行业的中心——创建了美第奇家族银行,从此开始了这个家族在佛罗伦萨的辉煌历史。
乔凡尼在佛罗伦萨建立总行的同时,在罗马也建立了属于美第奇银行的第一家分行。罗马分行的兑换业务如日中天,成为美第奇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收益高达30%以上。
乔凡尼时代只是专注于银行业务的积累和扩展,并没有记载表明,他参与过佛罗伦萨共和国的政治。但从他起,美第奇家族就很关心艺术。
乔凡尼的儿子科西莫,继承了巨额财产、良好的口碑及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但科西莫在乔凡尼去世4年后,就因卢卡战争问题,同佛罗伦萨最高领导人“正义旗手”阿尔比奇家族的纳尔多对立,被流放了。
但凭借着家族的银行业,科西莫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他将现金分别转移到教堂和修道院隐藏起来,将佛罗伦萨分行的现金转移到威尼斯分行,并将自己和弟弟名下的政府公债卖给罗马分行。同时,调整家族银行账目,用以防备敌对的佛罗伦萨政府对其家族财产的没收和充公。
在流放期间,科西莫依然可以向威尼斯提供战争经费,在国外操纵佛罗伦萨的局势。仅一年,他就结束了流放,回到佛罗伦萨,开始了对佛罗伦萨30年的统治。
科西莫上台后,做出了寡头政体不适合佛罗伦萨的判断,搞起了僭主政体——即不通过世系、传统或合法的民主选举程序,凭借个人声望及影响力等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权者建立的独裁政体。这种政体看似共和,但其实君主躲在幕后操控,实质是君主政体。
科西莫对于佛罗伦萨最持久的影响,是他所培育的学问、艺术。“我懂得这座城市的心情。我们美第奇家用不了50年就会被赶走,但‘东西’会留下。”拜占庭帝国的衰退,使得希腊学者和后来历史上万古流芳的艺术家都来投靠科西莫。科西莫向才华横溢的学者提供衣食起居方面的保障,使他们可以专心研究。科西莫去世时,美第奇家族银行达到事业的巅峰。
第一次流放
依照僭主政体,科西莫的长子皮耶罗,继承了美第奇家族家长地位,也继承了佛罗伦萨共和国的家长地位。在经历了皮耶罗大部分时光都因痛风而在病床上统治的5年(1464—1469)后,佛罗伦萨的统治权传递到皮耶罗长子洛伦佐。
洛伦佐被马基雅维利称之为,“他得到了命运和上帝最大限度的垂青”,“一是曾祖、祖父、父亲三代人建立并巩固起来的美第奇家族强大的经济实力;二是祖父、父亲两代人建立并巩固起来的佛罗伦萨市民对美第奇家族的好感;三是祖父、父亲两代人建立并巩固起来的外国领袖对美第奇家族基于敬意的信任;四是洛伦佐受到了当时最好的教育;五是洛伦佐自幼接受了完整的帝王教育”。
洛伦佐提出势力均衡政策,“意大利需要和平、意大利不能窝里斗”,继续保持佛罗伦萨共和国同其他共和国之间稳定的关系。试图推翻美第奇家族的“帕齐阴谋”也被化解,尽管洛伦佐的弟弟朱利亚诺在这场阴谋中被暗杀,但他本人及佛罗伦萨共和国经过重重危机,转危为安。
但此时,美第奇家族的经济实力进一步衰退,洛伦佐也因家族财源受限,公私不分,动用了共和国的钱。在他死后,美第奇家族背上了高额债务。又过了两年,美第奇银行就破产了。
相比科西莫、皮埃罗,洛伦佐对于艺术的投入是最少的。但洛伦佐有着佛罗伦萨人的特质,喜欢“自由”,崇尚“理想”,他自己就是一位典型的艺术家,在诗歌创作方面,他是货真价实的。迄今为止,他创作的诗篇,和但丁一样,在意大利的小学阶段是要求背诵的名篇。正是这般,马基雅维利在《佛罗伦萨史》中,用赞美的语言描述了洛伦佐被称为“豪华者”的真正原因。
“皮耶罗二世”继承了洛伦佐时代的一切——经济实力的衰落、凭借洛伦佐个人能力才能发挥功能的共和国机制。1494年,法国国王查理八世兵临佛罗伦萨城下,“皮耶罗没有跟显贵们商量,就离开了佛罗伦萨,去见南下比萨途中的法国国王,皮耶罗请求他不要加害于佛罗伦萨,作为交换,佛罗伦萨向国王的军队投降,并向国王交出佛罗伦萨境内两座城的城门钥匙,提供相当于20万弗罗林的金币作为保证”。
皮耶罗此举,被佛罗伦萨人视为屈辱和幼稚之举;而其主动媾和,换来的是法兰西人在佛罗伦萨城中的肆意劫掠和佛罗伦萨人对他的抛弃。在教会派——萨伏那罗拉派修士的煽动下,“市政厅发出命令,其中有一条是对支持皮耶罗的人处以绞刑”,“共和国政府宣布,杀死皮耶罗赏金2000弗罗林……”
美第奇家族就这样被驱逐了,离洛伦佐死后不过两年半的时间。
短暂的政教协调与民主政体
萨伏那罗拉派统治之前,佛罗伦萨人是倾向于现世和对理想孜孜以求的,在洛伦佐去世的前两年,就不断受到多明我会萨伏那罗拉派的抨击,他们的精神支柱是“强人”统治——正如科西莫所料,僭主政体最适合性情多变的佛罗伦萨人。
美第奇家族被驱逐后,“支柱”没有了,佛罗伦萨人的自信丧失了,他们听从了萨伏那罗拉的鼓动,建立了一个模仿威尼斯的政体(其实质是寡头政体),洛伦佐统治佛罗伦萨的“七十人委员会”被废止了,新设立“八十人委员会”(大政方针由这个委员会决定)和“议会”(有资格参与政治的人,不是所有人,7万居民中,只有3200个人符合资格),“建立基督教的国家,成为‘上帝之民’”。
但要注意一点,在当时的欧洲,完全不信教也是不存在的。佛罗伦萨人对理想孜孜以求的性格,使得他们在艺术上大放异彩,也同样导致他们在政治上不厌其烦的探索,可以接受政体的不断变换。
失去“强人”之后的佛罗伦萨,经济上,此时因为尼德兰羊毛业和纺织业的发展,北欧一些国家金融业也发展起来,优势不再;对外关系上,在意大利诸共和国之中,是唯一一个亲法兰西没有加入反法同盟的;风中飘扬的又是“神的代理人”——萨伏那罗拉尖锐刺耳的声音。
萨伏那罗拉的统治维持了4年,内外交困,就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美第奇家族的回归
中世纪的意大利实行雇佣军制。这是因为建立在城市基础上的国家数量众多,从事商业和工业的居民是主流。由于天气原因,战争一般在春天到秋天这段时间进行,而这段时间,正好是“市民”工作赚钱的好时间。在最适合工作的季节,将年龄最适合工作的男丁驱向战场,会导致经济的凋敝。因此,为了让市民专心工作,市民工作所得的一部分作为税收,用于雇佣专门从事战争的人,让他们负责打仗。
意大利半岛上小国的领主为了赚钱和保障本国安全,一般会到大国当雇佣军队长。这也正是洛伦佐?美第奇“势力均衡”政策的一部分:大的城市国家同周边小的城市国家保持良好关系,以免小国同别的大国勾结,成为进攻的有利踏板。
意大利的战争,一直是以“质”取胜,尽量不要有损伤。而1494年法兰西人的进攻,是实实在在的,彻头彻尾的掠夺和暴行。
15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丧失了西欧经济霸主的地位。从那以后,佛罗伦萨人一直力求将本国经济的突破口转向东地中海地区,出海口的重要程度与日俱增,佛罗伦萨希望得到比萨作为出海口。
1499年,佛罗伦萨对比萨的进攻,因雇佣兵队长下令撤退而失败了,佣兵队长被斩首。但佛罗伦萨还是要解决比萨问题,要重新召集佣兵队长,组织军队。佛罗伦萨同时求助法国国王。法国国王同意佛罗伦萨在进攻比萨时,可以使用其原本为了进攻那不勒斯王国而组织的瑞士雇佣军。但1500年对比萨的进攻,又失败了。
马基雅维利是佛罗伦萨共和国政府市政厅经常被派出去进行外交工作的秘书,主张一定要有自己的军事力量,也是这一年的比萨战役坚定了他的想法。此时,佛罗伦萨,经济上、外交上、时间上、精神上,已然无法重振威风了。
1502年,佛罗伦萨又要进行政体改革了:将“正义旗手”由一年制改为终身制。“但丁在《神曲》中有一个著名的比喻,他把整体变化令人目不暇接的祖国佛罗伦萨比作一个疼痛难忍始终在病床上辗转反侧的病人。可是但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00年,佛罗伦萨人的这种性格却毫无改观”。
此时,佛罗伦萨财源已经枯竭。为了给新的征税提供理论依据,“正义旗手”皮耶罗·索德里尼,让马基雅维利去建立。马基雅维利趁此机会,第一次向“正义旗手”提出了佛罗伦萨要有自己的军事力量,“因为时代会变,最重要的是别人的剑不一定靠得住”。索德里尼并没有为其所动。
马基雅维利自己到处奔走、四处游说、不懈努力。1506年2月,在佛罗伦萨韦奇宫前的广场上,举行了400名步兵的阅兵式,他们都是农民。又过了10个月,马基雅维利的这项政策才拿到议会讨论。1506年12月,获得通过,这支军队称为佛罗伦萨正规军。1509年,以正规军为主力的佛罗伦萨军队成功夺回了比萨。
1508年,拥有海军力量、在东方各地有健全的基地、在意大利北部拥有广阔领土、经济实力欧洲第一的威尼斯共和国,成为了“康布雷同盟”(意大利教皇、德意志皇帝、法国国王、西班牙国王)的公敌。佛罗伦萨一直追随胜利者,法国实力最强,为了继续保持同法国的良好关系,在这次结盟中,保持中立。同盟结盟后的一年,威尼斯就反转了局面,结盟变为皇帝、教皇、西班牙国王与威尼斯一起对抗法国国王,被驱逐出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的朱利亚诺也在这个阵营当中。教皇尤里乌斯二世提出,“野蛮人滚出去”。
作为意大利其中一个共和国的佛罗伦萨,非常被动。佛罗伦萨依然坚信法国实力最强。但这次,真的让佛罗伦萨失望了,法国国王路易十二在拉文纳战役之后没有乘胜追击,胜利果实很快又重返威尼斯人手里。教皇以佛罗伦萨奉行亲法政策多年,决定制裁佛罗伦萨,并支持美第奇家族重返佛罗伦萨。此时,距美第奇家族被驱逐已经18年,“皮耶罗二世”已经去世,主导者是“豪华者”洛伦佐的三子朱利亚诺。
美第奇家族参加的西班牙军逼近距佛罗伦萨城二十公里纺织业发达的一个小城普拉托,西班牙军队对佛罗伦萨政府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撤销对美第奇家族的驱逐令,允许美第奇家族以私人身份返回佛罗伦萨……”朱利亚诺也同城内的亲美第奇家族派的人取得了联系。5位公开同情者,突然袭击了市政厅,驱逐了索德里尼。第二天,朱利亚诺只身一人回到了佛罗伦萨。
美第奇家族的朱利亚诺抛头露面,朱利奥(在“帕齐阴谋”中遇刺的“豪华者”洛伦佐的弟弟朱利亚诺的遗腹子)和乔凡尼(“豪华者”洛伦佐的次子)作为主教和枢机主教隐身幕后幕后,乔凡尼当选教皇后,朱利奥被授予枢机主教。乔凡尼,即教皇利奥七世。1523年,朱利奥也当选教皇,即“克莱门特七世”。
在乔凡尼的主导下,美第奇家族对佛罗伦萨的统治又回复到了洛伦佐时期的僭主政体。“正义旗手”,也改为一年一任。看似共和政体,其实是君主政体。
第二次流放
美第奇家族回归时,已在哥伦布地理大发现之后,整个世界的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意大利影响最大的是,世界贸易的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的地位被英国、西班牙、法国、葡萄牙所取代。战争也由“质”转向了“量”,由保证通商路线,变为对领土的征服。
法国一直希望控制米兰,西班牙在垂涎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地处意大利南北的米兰贵族和那不勒斯贵族也一直处在宿命式的敌对之中。1525年2月24日,在米兰以南的帕维亚平原上,法国与西班牙对峙。结果,法军完败,“法国国王成了西班牙国王的俘虏”。“会战的结果,首先是允许原米兰公爵、意大利人斯福尔扎(注)作为主人回到此前一直处在法国统治之下的米兰,其次是把法国统治下的热那亚划入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
5月,法国国王恢复自由回国了,23日就结成了“干邑同盟”:法国、教皇国、威尼斯共和国、佛罗伦萨共和国、米兰公国、热那亚共和国、英国,敌人是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西班牙国王于一身的卡洛斯。“干邑同盟”,坏就坏在该着急的法国不着急,不该着急的教皇克莱门特七世很着急,所有的部署都导向将有利一面推向敌方。再加上卡洛斯利用教皇的旧恨——竞争教皇失败的亲西班牙派科隆纳枢机主教,在罗马发动骚乱,将教皇逼入绝境。这两者就足以使教皇没有了底气,答应了科隆纳提出的所有条件。
教皇后续的部署,更是导致了同盟军中其他共和国对他丧失信心。最后,在卡洛斯的主导下,进行媾和。卡洛斯的大将波旁不满媾和中谈好的雇佣军金额赔偿,从波兰直接沿着古代的罗马大道奔向罗马,占波旁雇佣军二分之一的德意志新教徒们本来就憎恨意大利的天主教派,听闻要打到教皇的驻地去,更是渲染了这种宗教情绪。
教皇看到波旁南下的报告,“竟然采纳了那不勒斯总督蒙卡达的建议,解雇了守卫罗马的4000名士兵,只剩几百名瑞士兵保卫教廷宫殿”。罗马成了一座不设防的城市。罗马陷落,引发了历史上长达6个月的“罗马浩劫”,
因为教皇是美第奇家族的人,佛罗伦萨和教廷密切联系在一起。教皇无条件地向卡洛斯屈服后,佛罗伦萨再次驱逐了美第奇家族,恢复了共和政体。
佛罗伦萨共和国的灭亡
“罗马浩劫”两年后的1529年6月,教皇和卡洛斯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签订媾和协议。“教皇承认了卡洛斯对意大利半岛的统治权。把意大利出卖给西班牙的克莱门特七世得到的仅有一项好处是,卡洛斯不惜使用武力帮助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东山再起。”
10月,卡洛斯向拒绝美第奇回归的佛罗伦萨派去了军队,开始了耗时10个月的包围战。1530年8月,佛罗伦萨共和国灭亡。美第奇家族再次开启了君主专制统治。佛罗伦萨也彻底不再是一个城邦共和国了,它成了一个国家首都。除威尼斯共和国以外的意大利,实质都归入了西班牙的统治之下。
佛罗伦萨的政体不断变换,世界形势也不断发生变化,经济优势不再,外交上不断失利,15世纪以来的世界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运动将意大利也包括其中,佛罗伦萨不仅丧失了西欧经济霸主的地位,也丧失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繁荣,等待它的,是辉煌过后的沉寂。
(自11世纪以来,佛罗伦萨的市徽就是鸢尾花图案,象征着纯真、优美、坚韧、光明、自由)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