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错失十年机遇期?

张宏2021-04-15 17:17

张宏/文

2012年夏季,我和报社同事宋馥李飞到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采访,最终刊出的报道集可谓十分丰富,覆盖了中资企业在蒙古国的能源、媒体、房地产等多个产业的投资,也讲述了中资企业在蒙古国的主要投资机遇与风险。采访过程中可以深刻体会到蒙古国对中国这个强大近邻的矛盾心理,既想乘中国经济腾飞之机获得溢出收益,也提防中国对其影响力、渗透力过于深切。处于中俄两个大国的夹缝之间,蒙古国的弱国心态展现无遗。

报道刊出的两三年间,我和同事仍时常接到来自各种中国投资人的电话,希望了解蒙古国的情况,到蒙古国投资。但最近几年这种热度已经消退,今年北京再度出现沙尘暴据称来源于蒙古国,才让我想起十年前的采访历程。

2012年时,中国经济仍处于2008年后大型基建扩张周期,蒙古国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而后的十年间,中国经济更加倚重国内消费,力图摒弃对大型基建投资拉动的依赖,蒙古国从中国经济发展获得的溢出收益明显缩减。加之全球经济也处于收缩周期,高度依赖矿产资源开发的蒙古国经济因此难有起色。

2012年之后中国对外投资地图,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大型投资,主要是沿着一带一路从中亚延伸至欧洲大陆。亚洲其他内陆国家,如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等,都不同程度地受益于此,承接了一些中国大型基建项目。但蒙古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向北即是俄罗斯,使其完全脱离一带一路沿线,无法由此获益。

即便是矿产资源处于低潮周期,蒙古国仍有机会通过其丰富的森林资源与独特的自然景观,像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那样发展旅游资源,吸引中国临近省份的居民前往旅游。但这一领域的发展显然也很滞后,原因包括多年的矿产资源开发对其自然资源的破坏,缺乏资本积累,以及蒙古国国内政局波动的影响等等。

于中国而言,过去十年未能将蒙古国深度纳入共同发展的辐射圈也殊为可惜。这其中既有外交战略的考虑因素,也有经济金融的因素。在金融领域,人民币未能进一步国际化,是两国经济加深融合的一大阻碍。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加上外交策略上的怀柔,中蒙两国携同发展、步上新台阶是完全可能的。

(作者时任经济观察报编委,现从事医药行业工作)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