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文
那是8年前的冬天,一个在卡特彼勒工作的朋友发了一份华尔街日报的简讯给我,问我怎么看。
华尔街日报说,世界500强卡特彼勒自己披露半年前在河南郑州的一桩收购案中计提了30多个亿人民币的损失。朋友说他们提前知道消息,在做空自己的公司,他想知道这个坑有多大。
带着做空者的疑问,我去了郑州,在采访了卡特彼勒内部调查团队、政府、会计师事务所和金融机构后,发现这个故事并不简单。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原煤炭部下属的多家大型国企密集改制,不少优质机械企业资产流入到了一对搭档手里,美国人卫兴华和煤炭部前员工李汝波。其中就包括国内领先的采矿液压支架制造商,郑州的四维机电。
一系列复杂的资本运作后,2011年7月,两人的国际煤机卖了110亿元。四维机电当时并没有打包进上市公司,而是在等待另外的买家。
也是在2011年,卡特彼勒斥资88亿美元收购比塞洛斯之后,原比塞洛斯高管Luis de Leon来到了卡特彼勒,他是带着收购四维机电的目的来的。
很快,并购启动了。双方的阵容十分豪华,卡特彼勒一方的财务顾问是花旗,被收购方的财务顾问为黑石(Blackstone)和百德能证券,独立财务顾问是华富嘉洛企业融资。最关键的审计机构,卡特彼勒用了德勤和安永。但最终出报告的,是瑞华。
尽管市场上对卡特彼勒收购四维机电有很多质疑声,但并购谈判很顺利。在Luis de Leon的主导下,双方进展迅速,很多重要谈判都是在郑州当地的风月场所进行,也许是总部过于信任这位高管,连他在对手公司担任职务都没有发现。
并购完成后,Luis de Leon从卡特彼勒离职。公司随后聘请了安永进行事后审计,发现了重大问题,并购团队甚至连四维机电的存货都没有仔细清点过,内部直到2013年初才通报此事。
记得在四维机电厂子门口等下班的工人们的时候,郑州刚下过雨,我一脚踩进了泥里,这像极了记者的工作——在无序和混乱的信息里找到逻辑。
这是一个很有时代特征的故事,在经济观察报报道后,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都找到我,希望提供更多细节,做局的是美国人,上当的也是美国人,想还原细节的还是美国人。
成稿前我联系了卡特彼勒的公关部,他们说不对任何传言及猜测进行评论,并且问我结果他们已经披露了,过程还重要吗?
重要,用理性和建设性的逻辑审视商业世界的结果,也是这份20岁的报纸教会我最重要的东西。就这个稿子来说,如果大家都重视过程,那么多年后,曾经参与四维机电造假的瑞华会计师事务所,还能坑那么多股民么?
(作者时任经济观察报记者,现为兽楼处联合创始人)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