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的“故乡”

孟雷2021-04-15 18:11

孟雷/文

经济观察报老同事打来电话,找出2013年春节后第一期报样,说起我那期写的社论《十五天的故乡》,希望我就此再写点东西。

职业从事新闻工作25年了,办报办刊办网,文字自然投入地写过不少,但过后自己从来不留,认为它们总归会随时代长河滚滚而去,宛若木叶,载浮载沉。

自己都忘差不多的,老朋友却还记得,当然深怀感激。况且说起检点旧文章,是要为纪念创刊20周年出一本册子,旧人和旧文。是这样的重要因缘,自然更与有荣焉。

这篇社论为什么要写,和为什么这样写,回忆大概背景,是斯时政策上“返乡论”渐成气候:一是以所谓“大城市病”归咎于有太多“外来人口”;一是把推动“小城镇”“离土不离乡”作为发展思想,不情愿让人往城里去,更不要往中心城市去。

我认为不能同意,且应该有所说道。基本态度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是过了的问题,是还远远不够的问题;城市化的最重要载体和驱动力,是城市、大城市、中心城市进一步大发展,而非企图离土不离乡的小城镇;城市化的衡量标尺,是中国人口结构的城市化,来源就是“异乡人”,那些离乡背井到远方城市闯荡的人们。由此,春节前召集社论委员会讨论,定下节后第一期就发,因为那是“异乡人”们将又一次作别故乡,奔向远方和希望的时候。

至于采取这个形式,写成篇蛮好看的散文式社论,倒不是纯粹为炫技。有两个心思:一是这事更多是个价值观问题,是价值立场的判断和选择,是“大是非”,而不能是具体政策设计上的细商量;一是我这样写,你难以拿到宣传主管部门领导那里去扣帽子告状。于是就有了这篇社论,舆论反响很好,因为立意新鲜,文体也新鲜,更在于说中数亿中国人的遭际和心事。这也是老同事仍能想起这篇社论的原因吧。

说回观察报,经济观察报于我也有某种程度上的“故乡”意义。我不是最早到经济观察报的,当时大约创刊多半年。但从2002年初,到2019年下半年,除了现任社长总编辑刘坚,我是与观察报结缘最久的一个了吧。中间短暂与老同事仲伟志等一起创办锦绣等杂志再归来,跟停薪留职似的。对职业生涯,十八年可不就已具有“故乡”意义了么,思想、习惯上都留着生长于此的烙印。十八年里,新闻报道、社论思想、新型媒体、经营管理,对一个报社的方方面面,干了管了一溜够,从我自己说叫了无遗憾。何况我们这些在纪念册上又聚起的“老经观”们,能看到这个“故乡”并未板结,仍是一茬一茬新人们向往和奔赴的“远方”,更足以欣喜。

以此祝贺经济观察报创刊20周年。

(作者时任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现为首都青年记协执行主席)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