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话:组织变革助力企业创新

2021-07-13 16:58

7月8日,由HRA主办的领航者峰会在北京举行。

峰会中,以“组织变革助力企业创新”为主题的圆桌对话在上午进行。对话由资深HR专家康明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区人力资源执行总监李菁主持,到家集团首席人才官段冬,泰邦生物集团共享中心总经理兼人力资源总监夏楠,丹麦灵北制药人力资源、企业传播及运营优化副总裁瞿娜,联想集团消费业务群战略总监骆金星等嘉宾共同就组织、人才、创新等话题进行讨论互动。

1

关于创新

瞿娜表示,制药行业的数字化渗透率不高,因此各家公司都在新兴的数字化转型方面投入颇多,组织变革也大多体现在这个方面。而数字化离不开对敏捷的追求,如何从经验导向转化为能力导向,是对企业的新挑战。

2

段冬则提出,组织规模较大的企业就像一只大象,指望它轻盈舞蹈不太可能,如何让组织更敏捷、人才有梯队、业务更创新都面临挑战。怎样让人才驱动组织发展,干部轮岗、分工协同(AB角)、战略执行(KPI与OKR落地)KPI与OKR等措施是关键。

关于组织创新中的痛点和难题

谈到组织创新的痛点和难题时骆金星认为,变革和创新途中的员工需要实时应变、承担更多压力,容易激发怨言和情绪。这时候的企业应该分域考核、梳理核心先导指标,给出弹性的激励和考核方案,灵活性和有效性兼备,从而激发活力,更好地发挥组织效能。

夏楠表示,在人才发展战略中,首先要关注人才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脱离组织成长的人才培养无意义也无价值,没有人才则意味着缺少成长和进化的动力,组织不可能有所提升。其次要关注组织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要高度关注业务导向的思维方式建设,HR不仅自己要有业务导向,还要帮助每个员工提升对业务的理解、赋予员工这样的能力,通过与文化与业务对接,人才与业务对接,专业与业务对接,管理与业务对接来不断激活组织能量,推动企业发展。

以下为圆桌对话的核心内容。

3

李菁:上午谈了很多创新,谈了数字化,谈了国家的大政方针,非常宏大,所以我们听一听在自己的企业里面,你们组织变革的过程,有什么方法和心得来支持企业创新,请领导们用四五分钟分享一些事例。

4

瞿娜:医药行业最近几年政府的引导,包括“十四五”都谈到了人民的健康。如何落地人们的用药问题、就医问题,制药行业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数字化。我们组织首先在做的是帮助销售一线人员,让他们能精准地知道自己每天如何合理安排时间,这需要背后强大的数据源。

谈到数字化肯定离不开敏捷。组织当中已经有敏捷教练的角色,这并非我们理解的教练,他们的敏捷更多来自于如何驱动组织做变革。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和教练每天早上都需要碰头,为的是这一到两周应该产出什么。过去输出衣服蒙娜丽莎的画像,大家普通的理解是分区块单独创造,然后拼成整个蒙娜丽莎。而敏捷型是先有大图,可能不知道未来的精准图像长成什么样,但是要有个轮廓,出了轮廓之后,再确定方向是不是正确,再一点点精抠。

确定方向的不是管理者,是参与到这个项目当中的每一位核心成员。好处是在整个绘画过程中,可以确保一是不浪费时间,二是及时转头,三是在整个组织敏捷性上有一个文化的带动作用。

组织当中经常会有一句话,说经验已经不好使了。你的年龄并不能够代表任何,因为大家都是新的知识,谁能够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越强,谁越能引领这个组织。

段冬:组织、人才、创新是每家公司面临的挑战。我曾跟一位百亿公司市值的创始人聊天,发现这位公司创始人的企业变革意识超前,将团队甩出十万八千里。老板想创新求变,但团队只想做“温水里的青蛙”,这样的公司不可能敏捷。举个例子,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几项措施:

1、轮岗,大家都觉得轮岗很好,但是机制运转起来却很难。我们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例子,公司一位干部轮岗,虽然给他升职又加薪,但他却委屈得哇哇哭,问领导是否对自己不满意。其实每个人都有职场舒适区,从一个熟悉岗位调到陌生岗位,感觉自己脱离了安全区,这对每个人都是挑战。

2、AB角,在不少公司里,主管的能力决定团队的瓶颈,出了问题直接影响业务。所以我们通过设立部门AB角,让团队能力互补,协同能力变强。如果司令和参谋长两个人配合不好,那就两个一起下岗。

3、OKR,不少公司都用OKR做目标管理,有的公司脱离KPI谈OKR,用Key Results分解目标,其实这是误区。缺乏KPI的OKR容易偏离战略方向,OKR应每两周拉通一次目标(O),这样才能让战役和战略目标保持一致性。

4、架构:大多数公司的组织都是“职能化”架构,按照研发、产品、销售、市场…….排列,如同流水线。如今,让组织更敏捷,就要以战略任务为实,让职能部门墙变虚,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组织能力。这就是所谓“角色有分工,组织无边界”。

5、授权。所谓授权,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我们都见过不少失败例子,上级将授权等同于放权,权利放下去之后,人才梯队能力没跟上,业务也就扶不起来了。

5

骆金星: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推进战略变革和组织变革。战略上更加客户导向,业务打法上持续创新;而组织上则兼具能力复用和敏捷性,进一步支撑战略和业务创新,以及经营上的成长。

那么,组织如何做到攻击力和灵活度兼备?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中台化组织客户直达,引燃创新”。唯有聚焦客户,中台化单元原力聚合,才是破局之道。

创新,既要有攻击力,又要有灵活度。其中的答案就是,中台化的组织直达客户,引燃创新。能力复用组织中台化,更好地支撑前台的同时,还能保障组织的敏捷性。

举个例子,产品经理原来做单一产品,现在要做生态产品经理。这样的好处是从客群和场景的角度通盘考虑。他不能仅仅考虑以往的硬件设备,还要考虑配套的内容和服务。不仅要考虑单一产品的功能,还要设计总体的场景体验。这里面的关键点就是要心在中台、身在前台,直达客户。比如,我们的生态PM亲自担当KOL,运营社交阵地、上直播平台担当主播。既能充分传递产品价值特色,又能敏锐感知客户需求,从而进一步打磨惊艳的创新生态产品;

夏楠:建立敏捷型组织的核心是为了转型,转型就意味着要跟得上老板的速度、跟得上战略发展要求。人力资源要从跟着跑,转变到与老板一起跑。

我很幸运地经历了几次完全不同类型的组织战略转型,有些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组织转型,但无论是集团化管控化转型、还是激活各业务单元化的拆分式转型,其中的本质都是一样,那就是要让组织能力适配战略要求,让人才能力符合组织需要。所以要谈人才战略,就离不开组织,人才战略一定跟组织战略相结合。

职场中人往往要面对“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这样一个问题。组织,解决的是“生活的压力”的问题,通过个人成长、激活组织能力、让企业发展的更好,从而得到个人价值的回报,过上体面的生活;而文化,则解决了“生命的尊严”的问题,不仅要通过温暖坚定的文化力量,覆盖管理制度达不到的角落,也同时要让每个人在组织中的工作更有使命感、更有尊严、更有价值和意义。也让组织变得更有定力,更有活力,更有动力。

李菁:领导们能否简单谈谈,组织创新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瞿娜: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到底是什么?按照北大一个跟我有交流的学者讲解,人力资源基本问题就是领导力。痛点就是我们要赋能给组织的每一个层级领导力。我如何赋能给我们一线的地方经理,让他们利用数据化的渠道和工具发挥领导力,在整个组织当中上传下达,同时去管理他们的团队。

段冬:我觉得有三个挑战:

1、跟个人经验说再见。我昨天面试一位候选人,过去有60万的年薪,但他一直用经验来做决策,当经验赶不上变化,他就茫然不知所措了。在数字经济时代,经验变得没那么有效,每个人快速的学习能力,通过数据来做决策,用平台思维做业务,才能让组织能力变得更强。

2、跟个人能力说再见。以前,我们依赖个人能力,期待英雄式的领导者;今天,组织协同变得更重要,用团队能力互补让组织能力更强。

3、连接客户。现在,外部客户与组织内部员工连接,通过数据平台更精准、更高效。而这一切变化,取决于组织中是否具有勇于担当,引领变革的领军人物。

骆金星:变革的过程当中整个组织很多员工就会说为什么我要多干活?为什么我在这个工资还没有以前多?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可能有两点很重要,首先大的方向是有效的激励和考核方案很重要,重要的两点一个是灵活性,另一个是考核激励方案的有效性。不同的业务具备不同的属性,成熟的业务由盈利驱动,孵化的业务由成长性和高增长驱动,所以针对不同的业务,我们应该把它分成不同的域,以此来进行弹性考核和激励。

其次是有效性,特别是中台的组织,它支持不同的前台,这里面的挑战就是我们怎么把核心能力的先导指标判定出来,让它相对通用,能够被更多人所认同和接受,以便更好的发挥整个组织的效能。

6

夏楠:在人才与组织的发展中我会高度关注的两个问题。

1、人才跟组织之间的关系,不能“只见人才不见组织”。脱离组织成长的人才培养是无意义,也是无价值的。而没有人才,组织也不可能有所提升,因为失去了成长和进化的动力。每一个人才要在组织当中发挥作用才能真正产出价值,所以不能脱离组织看人才。

2、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和业务之间的关系,越是在中后台,越是在后面做管理的团队,其实越应该有业务的思维。理解业务的一个标志就是看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你怎么办。我们的中后台通常说这有问题,所以这事不能做,做了以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但是真正业务的思维,是遇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问题,把事情做成。

而专业能力,是要从能够对业务起到推动作用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人力资源不仅自己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有本事帮助其他的团队成员,赋予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才能让自己的价值提一个新的台阶,让我们所在的组织真正成长,真正推动业务进步和企业发展。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