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宇霆/文 没人料到,疫情爆发快两年,屡次安然无恙、堪称幸运儿的西安,也会突然“中招”,成为举国瞩目的“重灾区”。
一如2020年1月23日的武汉,从2021年12月23日起,西安开始了全面封闭管理,眼下疫情还在继续。据报道,1月4日,西安新增35例本土确诊,本轮疫情累计报告1793例。
在封闭管理过程中,一些“插曲”也被曝光。比如,在一些封控社区,出现了居民缺菜少粮的情况,不少人晒出了屈指可数的“存货”,有的住户之间,靠“网络呼救”、“以物易物”等勉强度日。期间,还出现了若干极端情况,有的物资短缺人员迫于无奈,私自外出购买馒头,结果被蹲守的防疫人员殴打,打人者被给予拘留七日,并罚款200元等。西安市政府也在新闻发布会上坦承,存在服务保障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相关部门正在加紧改进。
有人说,自武汉疫情爆发以来,各地“中招”可谓此起彼伏,西安拿着别人公开出来的答题,开卷“抄作业”都考不好。设身处地来看,这样的评价,显得有些刻薄了。平心而论,一个13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受到突发疫情的影响,按下“暂停键”,其所面对的挑战是巨大的。
但是,实践一再证明,社会治理不能靠喊口号,也不能靠蛮干,而要讲规律,讲科学,讲法治。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对已经发生甲类传染病病例的场所或者该场所内的特定区域的人员,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实施隔离措施”,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可以采取“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停工、停业、停课”“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等紧急措施。从这个角度,疫情中的西安市临时采取隔离、封控等疫情防控措施,是有法可依的。问题是,当城市采取隔离、封控等措施后,将物流快递等流通渠道彻底“阻断”,在物资储备并不匮乏的情况下,如何打通“最后100米”,精准配送至小区、送达住户,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难题。
现实中,通过志愿者、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把蔬菜等物资配送到小区住户,也是各地采取的应急之法。目前,在西安市一些街道办事处,还鼓励推广“线上下单+物业配送”采购模式,由群众通过电话等方式预约,门店和物业配送至居民家门口,但与成熟的现代物流体系相比,孰优孰劣并不难辨别。
客观来讲,京东、美团、顺丰、菜鸟等互联网平台企业,本有超大规模、训练有素的配送队伍,自建高效快捷的物流系统,如果将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本可以将各种交易配送做到最好。倘若外卖、快递、社区团购等互联网服务正常运行,疫情防控给民众带来的阵痛也会降低到最小,给经济造成的创伤也会更轻。
事实上,在《传染病防治法》等法规中,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只是明确禁止人群聚集,所谓的“停工、停业、停课”,其实是相对宽泛、具体裁量的权力,并没有明确到涵盖全部物流快递行业。物流是现代城市的血脉,也是民生的命脉。在法律规定落地过程中,立足互联网时代大背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视情放开物流快递,依托现代市场体系,“抗疫”成效也会更加明显。
闻得到人间的烟火味,是一个城市文明的胎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这是把握疫情防控规律之谈,也指出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路径。对于抗疫中的西安市,在法治与“一刀切”、市场与计划之间,应有更理性也更响亮的回答。
(作者系法律学者)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