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本田e:NP首车极湃1出击,合资车企电动化进入第二波

王帅国2022-03-30 16:24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王帅国 在走过了“油改电”的泥泞期之后,在华合资车企纷纷加快了做专属电动平台“真正的电动车”的步伐。在大众MEB平台产品率先出击之后,来自日系的本田也出动了。3月29日,广汽本田全新电动品牌e:NP正式登场,e:NP的首款车型e:NP1(中文名极湃1)首度露出真容。

据广汽本田官方介绍,新品牌e:NP中的“e”表示“energize(动力)”和“electric(电能)”之意;“N”是“New(崭新)”和“Next(进化)”之意;“P”则代表“Prime(极)”,寓意新车所带来的“令人兴致高昂(极致)的驾驶快感”。e:NP这一品牌名,意在传达广汽本田为用户打造极致纯电价值的品牌态度。

全新电动品牌的发布,让外界看到了广汽本田发力电动化的决心,相比于那些还没有为电动化事业搭建好完备体系的合资车企来说,广汽本田可谓领先了一步。广汽本田表示,到2025年,以每年1款的节奏持续推出全新品牌系列电动车型。

为确保电动化转型顺利推进,广汽本田打破了过往的事业边界,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渠道和服务模式四大领域进行了创新性整合。其中关键的一点,是广汽本田进一步深度融入中国市场。

由于中国的汽车新能源化在全球取得领先优势,即便作为燃油车时代的引领者之一,广汽本田表示将“俯身”学习。在研发团队中,广汽本田不断提升中国研发人员占比,在供应链上扩大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例如,2021年7月,本田与宁德时代就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签署全方位战略合作协议,合作覆盖动力电池的共同开发、稳定供给、回收利用等领域。

广汽本田表示,正是依托中国独具优势的“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人才及合作伙伴资源,才有了今天e:NP的惊艳亮相。

在制造方面,广汽本田也在寻求更符合市场趋势的道路。据了解,广汽本田全新新能源专属工厂将于2024年竣工投产。除全面应用5G技术,导入多项先进智能设备及系统之外,新工厂还通过对零件库存、装配现场和物流对应等生产端的“智能化”革新,构建产品灵活制造能力,实现对产品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应对。

作为1999年将4S店服务模式引入中国市场的品牌,广汽本田希望在电动化时代“革自己的命”。广汽本田表示,公司围绕“看-选-购-用”四大场景,将为e:NP1极湃1的销售打造线上与线下双渠道融合模式。

在线上,广汽本田云展厅提供实时3D互动看车及语音讲解服务,e:NP将采用线上销售模式,用户通过广汽本田APP一键下订,实现透明高效的购车体验。在线下,广汽本田将打造全新的电动化销售服务店与商超店体系。电动化销售服务店集产品展示、新车交付、售后服务等综合功能于一体。商超店则侧重利用便捷的地理位置,提供产品展示、车型讲解、试驾等服务。2022年,电动化销售服务店将针对双限城市及重点城市进行精准建设,商超店模式将在全国各大城市全面布局。

在全方位创新变革的支撑下,e:NP品牌的第一款产品得以快速量产。据广汽本田透露,e:NP1极湃1采用全新智能高效纯电架构e:N Architecture F,搭载三合一高功率驱动电机、大容量·高密度电池、高刚性纯电动车专属车架以及底盘平台。

在智能方面,e:NP1极湃1搭载了本田e:N OS全栈智控生态系统,该系统包含本田SENSING安全驾驶辅助系统、本田CONNECT 3.0(本田智导互联系统)纯电动车专用版本,以及基于HMI(人机界面)系统打造的智能数字座舱。此外,e:NP1极湃1还搭载本田首发的DMC驾驶员状态感知系统,通过识别用户表情,车机系统会与驾驶员进行有温度的交互,进一步丰富驾乘体验。

由于新车还未到上市节点,广汽本田未透露关于e:NP1极湃1的更多细节。此前本田方面曾表示,e:NP1极湃1与东风本田e:NS1将于2022年春季上市,并加速电动化发展。

回顾广汽本田在电动化方面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其在混动、插电式混动、电动几大领域方面有着完善的布局,如皓影锐混动e+、VE-1、绎乐等多款新能源产品已经上市。但从市场表现而言,这些前期的电动化车型表现并非理想。对广汽本田而言,全新的e:NP电动子品牌,将掀开其电动化发展历程中全新的一页。

不仅是广汽本田,在电动化方面,大多数主流合资车企在新能源转型方面均有所滞后。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2月,国内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38%;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29.4%;而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3.3%。

如今,上述情况正在一步步得到改善。在2021年,包括日系、德系、美系在内的所有品牌都表示,将在2022年集中发力新能源。而广汽本田无疑是较早跨出这一步的一家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广汽本田无疑希望e:NP可以成为一个引领者的角色。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关注汽车产业发展,报道产业转型、车企动向等,对造车新势力、国内品牌关注较多,擅长现场采访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