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六点,甘肃武威凉州区,源硕节水发展有限公司的车间已机器轰鸣,五条生产线将回收的废旧棚膜熔融再造,制成一卷卷滴灌带。公司负责人张春雷蹲在原料堆旁,查看新到的一批废旧西瓜大棚膜:“这批料够用半个月,能产300吨滴灌带。”
滴灌带看似普通,却是河西走廊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键一环。
过去“大水漫灌”,一亩地用水上百方;如今水肥一体化,只需十分之一。张春雷原是种植户,深知节水之急。去年开始,他转做滴灌带生产,订单不断,却卡在资金上。
“设备买了,订单接了,但没有厂房土地抵押,传统贷款走不通。”张春雷坦言。
转机来自一次常规走访。农行甘肃武威凉州支行客户经理发现,企业每月电费稳定在15万元以上,且连续12个月无欠缴记录。这一数据,恰好符合农行甘肃分行正在推广的“电费e贷”准入条件。
“电费缴得多、缴得稳,说明机器在转、订单在产。”农行武威凉州支行行长勾文静解释道,该产品由农行甘肃分行开发,依托“甘肃信易贷”平台归集的企业电费缴纳记录,将用电规模、缴费连续性等指标纳入授信模型,形成信用画像,企业在线授权后,银行可基于平台提供的结构化信用信息进行审批,无需抵押担保。
2025年6月,张春雷在线授权数据后,不到3个工作日,200万元纯信用贷款到账,资金随即用于采购棚膜原料,新生产线得以满负荷运转。
这类服务于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设施,正成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内容;而在安徽黄山等地,金融支持的重心则延伸至另一类关键载体——承载乡土记忆与文化根脉的传统村落。
安徽歙县拥有310个传统古村落,数量居全国前列,但县内九砂村、漳潭村等曾一度“空心化”:青壮年外流,老屋闲置,新安江禁捕后,渔民迫切需要转型,单个村缺乏运营主体,银行难以单独授信。
破题靠机制创新,在农行安徽歙县支行的配合下,当地由县级平台公司歙州农文旅集团牵头,将沿江15个村打包纳入“和美乡村建设”整体项目,统一规划、建设、运营,农行安徽歙县支行据此提供2.5亿元贷款,支持闲置农房改造民宿、开发特色农产基地。
如今,村民通过民宿服务、销售腊肉枇杷膏等,人均年增收4.3万元;村集体年均门票分红超70万元,古村不再是静态遗产,而成为可经营、可收益的生产生活空间。
从节水设施到文化空间,金融支持的边界还在向更远的战略领域延伸。
在甘肃酒泉金塔县戈壁滩上,一座“光热+光伏”多能互补电站正在建设。项目采用熔盐储热技术,可将白天富余的太阳能储存起来,夜间稳定发电,有效缓解“弃光”问题。该项目总投资42亿元,农行甘肃酒泉分行已授信15亿元。
不远处的玉门市,全球首个采用人工硐室储气库的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也在推进。这种新型储能设施,如同电网的“调节器”,可在用电低谷时储电、高峰时放电,提升绿电消纳能力。
“我们专门去湖北调研已投运项目,确认技术可行才放款。”农行甘肃酒泉分行行长史军亮表示。
三地实践看似不同,实则指向同一趋势,县域基础设施的内涵正在不断拓展——它不仅是道路、水电等传统“硬设施”,更包括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现代装备、承载乡土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空间、支撑绿色低碳转型的新能源调节系统。
与此相适应,金融服务的重心也正从依赖厂房、设备等“看得见的资产”,转向支撑这些新型基础设施落地的真实投入。
截至2025年6月末,农行乡村建设领域贷款余额达2.44万亿元,其中相当部分正流向这些过去难以被传统金融覆盖的领域。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