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变阵(3)
李翔
2010-11-23 07:21
订阅
 1  |  2  |  3  |  4  |  5  |  6  |  7  |  8 

 

生于1971年的陈向东和俞敏洪一样是位农民的孩子,依靠教育和商业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1999年底进入新东方时,他是一位教GRE的老师。介入公司商业与管理的开端是2001年作为总裁助理跟随俞敏洪工作。

在饱受来自内部的不信任目光之后,陈向东得到俞敏洪的“指点”:“陈向东,你要是真有胆量,真想有作为,你就出去做个学校吧。”俞敏洪向自己的这个助理分析,只有出去单独做一个学校,才能证明你的能力和胆略,而且能够做出更加让人信服也更加明显的成绩。这样你才能证明你自己。

董事会在2001年12月做出这个决定。同时还在教寒假班GRE课程的陈向东上完课,就在2002年的2月份,带着总部给的30万注册资金,搭乘飞机到全国各地考察市场去了。他选择了武汉,其实这也是他考察市场旅程的第一站。

陈向东给武汉新东方学校做的第一年预算是营收4000多万。结果北京的财务总监直接打了电话过来说,陈向东你没做过预算啊,第一年就做4000多万,太高了。于是把营收向下调到4000万。结果尽管第一个预算年度就碰到了非典,武汉学校第一年(2003年)暑假的招生数量就成为仅次于北京的大校,当年营收还是超过了4000万,并且在第一个完整财年就创造了1500万的利润,“那年的利润大概占到了新东方整体利润的四分之一”,“到今年也没有一个学校能在第一个完整年度就能够做到1500万的利润,很多学校到第三年都做不到”。

这让陈向东成为新东方年轻一代中的明星人物。随后在2003年他和目前新东方另一位重要人物、同为常务副总裁的周成刚一起被以封疆大吏的身份调回总部,委以重任。

周成刚加入新东方的时间要略晚于陈向东。他在2000年放弃了BBC的工作,回到北京,加入新东方——“8月7号”,他清楚地记得那个日期。

在被新东方的元老们纷纷面试之后,他在北四环保福寺桥边上的一个小旅馆一住就是两个月,“没人给我分配任务”,糟糕的是,“更没有人给我付工资”,直到有一天,一位新东方元老碰到他,随口问:“老周你的工资是怎么发的?”

不过接下来周成刚就被董事会决定派去上海开办新东方历史上第一个分校,结果也是惊人的成功。他回忆起当年第一次开班报名的情况:“大概有几百米长的队,一直排到大街转弯处”。

2003年“临危受命”,周成刚被调回北京任新东方最重要的北京新东方学校校长和新东方董事、副总裁。

这个陌生的校长成功驾驭了初到新东方时的复杂局面。他做到了三件事情:第一,留住人才;第二,比较虚的是把文化传承和继续下去;第三,取得业绩的持续增长。后来俞敏洪对周成刚说,老周你不知道,当时我收到了很多投诉信,说老周过来这样做不行。“他说他没有把这些投诉邮件转发给我,因为他隐隐感觉我在北京的改革是对的。这已经是很大的支持了。”周成刚回忆说。

周成刚、陈向东再加上这个公司当之无愧的领袖俞敏洪,在今天新东方的内部被视为新的管理三角。周成刚在目前的矩阵管理模式中主管所有的项目,陈向东负责管理新东方的41所学校,俞敏洪则是除去培训教学之外的产业板块的管理者和最终的协调者。他们再加上新东方的其他重要的副总裁如沙云龙等共同构成的总裁管理办公会,是新东方管理上最重要的决策机构。

但是这个新的“三驾马车”是否能够像之前的“三驾马车”俞敏洪、徐小平、王强那样在新东方的特定阶段起到无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三个重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又有何不同?徐小平针对新东方缺乏对管理层尤其是俞敏洪的约束的指责,是针对新东方的董事会,但是周成刚和陈向东这两位除俞敏洪之外新东方最重要的管理者,是否能够对俞敏洪形成一定的制约?

 1  |  2  |  3  |  4  |  5  |  6  |  7  |  8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