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之二:中国需要养成君子之大学
导语:二十世纪中国的教育与儒家君子教育传统愈行愈远,大学教育日益粗鄙化,君子养成传统断裂。随着君子之凋零,中国社会治理状况也日益劣质化。如何在现代社会、文化脉络中重建君子养成机制?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们是否需要精英教育之二:中国需要养成君子之大学

经济观察网 秋风/文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而其中最为严重者在于,缺乏养成“君子”之机构。

君子是个古老的概念,至少在周代就有“君子”一词。但当初,君子就是贵族。孔子在封建制开始瓦解的时候,对君子一词的内涵进行了转换:一个人虽为平民,但只要具有德行者,即为君子。从此,人人皆可成君子,而成为君子就是中国人做人的理想。

孔子意义上的“君子”,较为接近于欧洲人所说的“绅士”。两者都强调美德和服务社会的实践性技艺。但相比于绅士,“君子”一词更加突出其读书、明理。因此,君子首先需要接受教育。

孔子及整个儒家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正是如何通过合理的教育,养成君子,养成君子构成儒家式教育的基本目标。孔子的伟大成就之一,就是创办了平民的君子养成机构:孔子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学,其性质类似于封建时代欧洲的大学,但孔子的目标是把平民弟子们培养成为“君子”。孔子之后,不论汉儒之在家授徒,还是宋儒之开办书院,也都是为了养成君子。

因为,在儒家看来,君子是社会治理之本。这些君子掌握知识,具备德行,同时也具有治理的技艺和智慧。凭借着这些特质,在民间,他们可以赢得民众信任,领导和组织社会的自我治理。他们也可以进入政府机构,担任官员,给政府输入理想主义的精神。

正是依靠他们,在三千年历史中,中国这个规模不断扩大的共同体,大体上维持了尚算合理的秩序。现代中国最为伟大的立宪者,康有为、梁启超、张君劢,乃至于孙中山、黄兴、蒋介石等人,也都是儒家的君子。可以说,传统社会之正常运转,端赖于君子教育体系之存在。

不幸,二十世纪初开始,这个传统陷入危机。中国废除了科举制度,引入了现代大学制度。在欧洲,一直存在一些精英型中学、大学,即便到了现代,他们依然可以训练绅士。但中国引进大学制度,带有非常强烈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目的,那就是迅速赶超西方,而人们的目光主要集中于现代的“科学技术”乃止工程上。人文性教育遭到大学当局忽视,而君子-绅士之养成,与此类教育关系极大。

当大学制度引入中国的时候,中国也发生了激进的全盘性反传统主义思想运动,这场运动的口号是打倒“孔家店”。存在了几百年、上千年的儒家传统教育,比如,宋儒所创立的书院,被迅速而彻底地抛弃。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学,在大学中也没有立足之地,归于消亡。其严重性就类似于,在西方,不再存在神学和古典学。

二十世纪中期,这种功利主义倾向演变到极端地步。院系调整切断了本来就不那么成熟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教育传统,按照苏联模式改造的大学普遍变成了专业技术培训学校。大学的主要功能就是训练工程师,同时也进行意识形态灌输。这样训练出来的人既缺乏德行,也不具备治理的技艺和智慧。

八十年代之后,这种极端局面有所缓和。但是,实用主义精神已经深植于大学身体之中。现在,它有了一个新的表现形态,即商业化。在商业目标驱动下,大学规模急剧膨胀。大学普遍瞄准商业世界的需求,培养能够具有赚钱才能的人。

总而言之,二十世纪中国的教育与儒家君子教育传统愈行愈远,大学教育日益粗鄙化,君子养成传统断裂。随着君子之凋零,中国社会治理状况也日益劣质化。在社会中享有支配权的人物,要么是土豪劣绅、地痞流氓,要么是拿着枪杆子自天而降的革命党人。政府官员的操守同样呈现出明显的下降的趋势。此中原因当然十分复杂,但是,君子教育的断裂,干系极大。

当下中国欲形成优良治理秩序,一个至关重要的工作,就是重建君子养成体系,以培养一个兼具德行、技艺和智慧的精英群体。但是,如何在现代社会、文化脉络中重建君子养成机制?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可以设想的途径有两个。

第一,在大学中展开君子养成教育。过去十年,不少有识之士已认识到精英教育的重要性,而在大学开设了高等人文学院或者文科实验班,对少数学生进行精英教育,包括辅导他们阅读中国、西方经典。不过,在喧嚣的大学环境中,学生、老师们都很难避免浮躁之风的冲击。

第二种途径也许更为可取,但尚无人尝试,那就是,对传统书院形态进行创造性转化,开办现代书院。目前已经有一些儒者开设了书院,辅导学员研读儒家经典。但是,此类书院普遍规模较小,学员参差不齐,且其对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及西学缺乏足够重视,因而,对无法与一般大学竞争,对优秀青年缺乏吸引力。

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心态创办现代书院,也许更有前途。这种现代书院或许类似于美国的小型人文精英学院。应当说,随着中国人的财富增加,有一些父母已经可以超出功利目的考虑孩子的教育,如果有人创办此类师资强大、条件优越的现代书院,或许不乏问津者。它将延续传统书院教学相长的传统,学生通过阅读中西经典,参与校内外的各种公共活动,理解社会与文化,养成伦理责任感和领导能力。

接受了这样的教育,当然并不就是君子。君子需要在实践中成长。但这样的教育对于君子之养成,同样至关重要。此类现代书院教育,最有助于青年人进入社会后成长为君子。而君子群体的形成与扩大,乃是中国社会形成健全秩序的基本前提。

作者介绍:姚中秋(秋风),独立学者,现居北京,目前主要研究儒家思想、中国治理秩序的历史演变与现代秩序构建。

“何为理想大学”专题由经济观察网搜狐评论中德文化网联合策划,搜狐新闻社区新华社区组织互动并协助推广。

专题文章:

何为理想大学之一:为什么要有大学?

何为理想大学之二:变革中的德国大学

高等教育的目的:教育在当今时代的作用

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二:教育病根在哪里?

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三:大学是什么?

高等教育的目的之四:教育,为了什么?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