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之五:精英大学与服务型大学要互补并存
刘文楠
2011-09-08 07:00
订阅

经济观察网 刘文楠/文 编辑约稿时要我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需要专门教授精英的大学,还是需要为更多人开放的服务型大学?”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带有误导性。叉烧,还是烤鸭?不能来份双拼吗?在我看来,精英大学和服务型大学并不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排他性选项,两种办学理念完全可以并存,而且应该并存。 

我曾在伯克利加州大学求学。伯克利是美国最好的公立大学之一,其办校宗旨就是追求卓越,出过2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毫无疑问,这是一所培养精英的大学。但同时,这也是一所对公众开放的服务型大学。伯克利是最早开设并推广网络公开课的大学之一,任何人只要有兴趣都能通过网络听到顶级学者的授课;伯克利每年还从社区大学(community college,相当于大专)招收一定数量的合格学生作为本科三年级插班生;校内几乎所有的讲座都向公众免费开放,还有大量讲座通过网络与全世界共享;学校与周围社区也有各类密切的合作关系,比如我所在的历史系,就与附近的监狱“结对子”,定期组织研究生去给监狱犯人上历史课。伯克利正体现了精英大学和平民大学的结合,其校训“要有光(Let there be light!)”代表了启蒙的理想,让知识之光照遍每个角落。 

现代大学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支持鼓励原创性研究,教育青年成为有专业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公民,是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的核心机构。 因此,对大学而言,所谓的公共服务精神,不应仅限于组织学生志愿者去参加各类活动,还应该有组织有系统地把自己的教学资源与更大范围内的公众分享。越是知名的精英大学,意味着掌握着更高深更广博的知识、更具有批判性洞见,也就越有责任去做知识的传播者,启蒙大众,服务社会。  

我们需要培养卓越人才的大学,但之所以需要那样的精英大学,不是为了去争“世界一流”的虚名,也不是为了证明中国也能培养大师和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为了有一组强有力的“发动机”去制造原创性知识、培养高水平人才,提高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在这个意义上,精英大学如果满足于“象牙塔”的高度,不能向更多人提供服务,才是不正常的,有悖于其存在的根本价值。考虑到中国的大学都是公立大学,大部分的资金都来自政府拨款,精英大学尤其获得比其他高校多得多的资源,因此也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去回馈社会。我们需要精英大学,还是需要服务型大学?这个问题的错误就在于忽视了精英大学本应天然就具备的服务性和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当然,有鉴于师资和资金局限,不可能也没必要把所有的大学都建成高水准的研究型大学。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的不同需要,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肯定会有不同类型的大学,而一个良性发展的高教系统,会保持各种类型高校的平衡发展,鼓励相互间的交流互补。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更需要哪种类型的高校,而在于如何使不同类型的高校发挥各自更大的作用。精英大学可以通过帮助那些主要从事教学的大学(所谓的“二本”和“大专”)培养师资人才,接受来自这些普通大学的优秀学生短期交流甚至插班,提供网络公开课和公共讲座等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发挥服务作用。而以教学为重的大学也不必自甘平庸,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和科研素质,对学生因材施教,尤其是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和独立思考能力,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职业培训和知识灌输。在高教系统内部,高教系统和整个社会之间,保持知识和人才的良性流动,才能真正有效地使教育资源转化为人和社会的成长和进步。 

如果我们不把精英大学和服务型大学看成是互相排斥的选项,而是高等教育中互补并存的两种理念,也许才是最好的选择。我希望,精英大学更亲民,更开放,更有服务社会的自觉;而普通高校则更有自信,对学生更负责,更有理想和上进心。如此,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都会受益。 

作者简介:刘文楠,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历史学博士,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何为理想大学”专题由经济观察网搜狐评论中德文化网联合策划,搜狐新闻社区新华社区组织互动并协助推广。

专题文章:

何为理想大学之一:为什么要有大学?

何为理想大学之二:变革中的德国大学

高等教育的目的:教育在当今时代的作用

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二:教育病根在哪里?

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三:大学是什么?

高等教育的目的之四:教育,为了什么?

精英教育之一:勇于实现更大的自主

精英教育之二:中国需要养成君子之大学

精英教育之三:中国可“进口”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之四:卓越计划,正路还是歧途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