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之四:卓越计划,正路还是歧途
导语:精英大学唯一的特点是,它们总是能重复地培养出本国的精英阶层,而非科学上的卓越成就。

经济观察网 米歇尔哈特曼/文 2012年6月,德国的大学卓越计划(编者注:关于德国的大学卓越计划,请见阿明·希默尔拉特为本专题撰写的文章《变革中的德国大学》)将分发最后一笔奖金。届时,2011年的竞赛新获胜者(7项未来方案、27个卓越联合和25个研究生学校)将与2006年和2007年两轮竞赛的获胜者(9项未来方案、37个卓越联合和39个研究生学校)共同竞争总额为27亿欧元的奖金。此前,德国的高校制度正是突出平等方面,显得与以精英大学为高等教育核心特征的法、英、美、日等国家颇为不同;而现在,通过这种竞赛,德国在塑造精英大学方面开始与这些国家接近了。 

官方一再将这种竞赛作为一种划时代的改变而加以庆祝。德国教育部长安妮特•沙范(Annette Schavan)称这种竞赛谱写了“科学史的新篇章”。其他人的看法则多数没有这么激烈,德意志研究联合会主席兼学术评议委员会主席认为,这一计划“带给德国科技体系出乎意料的振奋气氛”。

而现实看起来则远远没这么正面积极,根本也谈不上什么普遍的振奋气氛。这一点通过2010年对1700名大学教授进行的一项颇具代表性的调查可以明确证实(这一调查由德意志研究联合会资助的科研信息与质量保证研究所进行):几乎30%的被调查者认为这项计划根本不适于加强德国的科研优势,超过四分之一的人认为不怎么合适,只有16%的人认为比较合适,仅仅7%的人认为很合适。批评意见比赞同意见多一倍以上,即使参与获奖项目的教授中也是批评者稍多,只有在那些经费来自卓越计划的教授中,赞同者才占多数。 

教学地位降低

 这样的调查结果比官方的豪言壮语更能反映实际情况,因为,这项计划带来的两个后果到目前已不可忽视了。首先,这项计划造成了德国高校剧烈的等级分化,这不仅是在象征性的层面,“精英大学”作为新的顶级梯队现在已经广为人知,而且也存在于物质层面。在前两轮竞赛中,仅仅四所大学,即慕尼黑的两所大学以及亚琛和海德堡大学,就分获了奖金的三分之一,而前十名大学则囊括了近三分之二的奖金。这两个数字分别是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在竞赛开始时设想的两倍,构成了高度的资金集中。此外,按成就分配大学经费在越来越多的联邦州成为惯例,这样,在卓越计划中获胜的大学再次得到优惠。这时候关键的一个标准总是争取到了多少第三方资金。哪所大学在联邦一级获得资金,那么在州一级则会因此再次得到奖励,获得份额更高的州教育经费。

 卓越计划如今已显现的第二个后果,是教学工作的进一步贬值。金钱和声望只向在科研中卓有成就的人招手,这是卓越计划规则导致的必然结果,对高校作为整体来说是如此,对教授个人也如此。参与成功的卓越联合的教授,通常要求大幅减少教学负担。到目前为止,他们平均能够减少大约一半的教学工作。从这个角度看,官方有关所有优秀的科研与优秀的教学密不可分的誓言,显然已成了空话。卓越计划长远来看将带来什么,从上述两个现象中即可引申出来:德国的高校将会明显分化为科研大学与教学大学。属于前者的是卓越计划的赢家,总共不过30所大学,属于后者的则是所有其他的,也就是大多数大学。 

高校质量普遍受到威胁 

德国的科研能力能否通过上述途径得以提高,很值得怀疑。与少数赢家科研能力的增强相对的,是作为大多数的输家的能力降低。从长远来看,传统上普遍的高质量可能由此而丧失。如果算上非高校性质的马克斯·普兰克研究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种普遍的高质量保证了德国的科学几乎总是紧随美国之后排名世界第二。如果没有这种普遍的高质量,尖端科研的基础就会逐渐削弱。这会导致什么结果,我们可以在美国看到。那里的高校体系因为多数学校质量不够高,不能为哈佛这样的顶级大学培养所需的新生力量,这些大学大约一半的科学家只能从其他国家引进(首先是从中国和德国)。德国的“精英大学”不可能走这条路,因为它们没有可以与此相比的雄厚的资金基础。它们只能更依赖本国的后起之秀。如果后起之秀缺乏,从长远来看将会对德国大学带来负面后果,对作为科学基地的德国总体而言也一定是不利的。 

如果看一下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精英大学是否有利于科学进步,也很成问题。比如,法国这个例子就表明,这样的精英机构的存在并不一定与科研能力相挂钩。精英大学唯一的特点是,它们总是能重复地培养出本国的精英阶层,而非科学上的卓越成就。再过一二十年,在德国也将会看到这种情况。 

作者介绍:米歇尔·哈特曼(Michael Hartmann),1952年生,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社会学教授,大学期间学习社会学、政治学、哲学、心理学、历史和日耳曼语言文学,1976年硕士毕业,1979年获得博士学位,1983年获得特许任教资格,其工作重点为精英、管理与高校科研的国际对比研究,最新出版书籍包括《业绩精英的神话》(2002年)、《精英社会学》(2004)、Sociology of Elites(伦敦,2006年)和《欧洲的精英与权力》(2007年)。其著作多次获奖。

译文:贾枝平

2011年9月

“何为理想大学”专题由经济观察网搜狐评论中德文化网联合策划,搜狐新闻社区新华社区组织互动并协助推广。

专题文章:

何为理想大学之一:为什么要有大学?

何为理想大学之二:变革中的德国大学

高等教育的目的:教育在当今时代的作用

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二:教育病根在哪里?

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三:大学是什么?

高等教育的目的之四:教育,为了什么?

精英教育之一:勇于实现更大的自主

精英教育之二:中国需要养成君子之大学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