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创造力之一:德国的大学,从象牙塔到灯塔?
导语:德国泽佩林大学赫尔穆特·维尔克教授撰文评价德国大学在创造性和创新方面的弱点与强项。

经济观察网 赫尔穆特·维尔克/文 德国的大学已经通过博洛尼亚进程(编者注:关于博洛尼亚进程的介绍,请见阿明·希默尔拉特为本专题撰写的文章《变革中的德国大学》)开始了急需的改革。这仅仅是个开始,主要任务还有待完成。官方将大学卓越计划比作黑暗中照明指路的灯塔,却忽视了一点,即灯塔在如今已老化成古董,在实际应用中早已被新型定向技术以至全球定位系统GPS所取代。德国大学确实具有一些长处,但下文将更多地分析德国大学的弱点,以期推动批判性的讨论。这里首先要谈的是大学的两项主要任务,即研究与教学为适应知识社会变化所需的结合。本文的第二部分会讲到全球化和知识社会如何使大学所面临的挑战发生改变。 

大学传统的任务是研究与教学。不过,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有必要对此加以区别对待:大学研究的首要特征是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居于次位;大学教学的特征则是在专业学校之内的培训,以及针对其所处社会现状中重要领域的培训。通过这样的明确化区分就可以看到,与广泛存在的一种偏见不同,大学的基础研究和专业培训这两个核心功能不但不能互相分离,恰恰相反,是相互接近,共同发展的。 

不过,这种观察方式要以对大学培训与基础研究的理解的几点转变为前提。我在这里不能深入到细节,只想指出大学培训的以下几个特点: 

· 所有的学科专业面对的都是以干预高度复杂的动态系统为目标的职业,所以每一种专业都是一种处理不确定性、不透明性和风险的艺术。

·对于专业能力的培养,所需注重的不是传授一般知识内容,更多地是需要培养一种思考能力,一种对不确定性和高度复杂环境的思考能力。

· 大学教学需要培养一种富有创新灵感的专业能力,将开创探索精神与遵规守纪的劳动生产结合在一起。

 显然,上述这种教学必须与科研密切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必须与那种不脱离实际,而又强调理论指导的基础性研究联系在一起。只有既受理论的推动,同时也能促进理论发展的基础性研究才真正算得上名副其实。此外,大学以基础性研究为主导,并非排斥以此为基础的应用研究,但是后者不是大学的特长。在应用研究方面,大学要与包括从智库到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在内的众多研究机构相竞争。 

若大学能将以上所讲的科研与教学凝聚为自身的核心能力,那么这两者就能比现在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为要在教学中培养带有创意灵感的专业能力,就要把好奇心与守规则、高度复杂性与相应的处理能力联系起来。这样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实际上将可以成为所有专业能力的核心,而培养这种能力,则是大学教育应有的任务。 

大学在知识社会面临的情况如何呢?洪堡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而德国的大学却恰恰依旧固步自封。同时,今天的世界也不再是一个幼稚地信仰进步的世界,更多的研究和知识不会自动地使世界变得更美好。今天的世界更多是以两个基本挑战为特征:全球化和知识社会。 

大学系统本应该对全球化最不感到意外,因为大学正是作为“普遍的”系统发展起来的。尽管如此,全球化还是让德国大学长期以来潜在的缺陷凸显出来: 

· 德国大学没有竞争力。从全球范围来看,德国大学充其量属于中流。在世界上声誉最佳的大学中几乎没有一所德国大学。

· 德国大学不重视自己的“客户”。大学生本该是一个高效组织的客户,可惜大学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是一个高效组织。

· 德国的大学不是全球化网络的枢纽,其中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主要的一个原因是语言。

· 德国的大学远非灵感迸发之地。最近几十年,德国大学有哪怕是一个震动全球的理念可提吗? 

知识社会的形成原本应给大学带来新的飞跃,然而事实却非如此,因为大学几乎还没有意识到这种转型。以知识社会的要求为标准来衡量,可以发现当今大学所存在的一些严重缺陷: 

· 德国的大学还不是一个智能系统。欧洲的大学通常不能迅速地适应环境持续的新挑战,在这方面可算得上“愚蠢”组织的典型。称其愚蠢,因为他们在组织方面的智能充其量也就停留在洪堡改革的层次上。19世纪初的洪堡改革,使当时德国的大学为应对形成中的市民工业社会的挑战做了最充分的准备。通过大学体系与社会环境的配套,当时的大学可谓“智能”的系统。不过,这一成就也使大学不再愿意继续学习,长期拒绝变革使德国的大学变得非智能化了。从能否解决社会环境、客户和成员所提出的问题这一角度衡量,大学的系统创新潜力明显不足。 

· 德国的大学是一个缺乏整合的系统。每一个学科都还坚持着的排他性,充满嫉妒地防范着越境者。 

· 德国的大学是一个抗拒改革的系统。现在虽然已经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讨论,尤其是在博洛尼亚进程方面。但是,不应对将来大学改革的速度与深度心存幻想。 

不过,好在现在已出现了初步的改善迹象,这首先体现在一些私立大学和国立的“卓越”大学之中:一种以科研为导向的教学,以及跨越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诸如泽佩林大学等高校,现已为学生开设跨学科的第一学年课程,在这一学年中,所有院系的学生可以学习共同的跨学科课程。学生对这类项目的反应相当的积极。他们明显已经感觉到,在一个全球化的知识社会,专注于一点专业知识已然不够了。 

作者介绍:赫尔穆特·维尔克教授(Helmut Willke),1942年生,1968年起 于马尔堡学习法学,1975年以“新基本权力理论的现状与批判,迈向规范化的系统论的步骤”为题获得博士学位,1982年还在特许任教资格考试期间就被比勒费尔德大学聘为教授,1983年以题为“国家去魔力化”的著作获得特许任教资格。赫尔穆特·维尔克的学术工作尤其对社会学的系统论产生了影响。目前他是泽佩林大学的全球治理学教授。

译文:贾枝平

2011年9月

“何为理想大学”专题由经济观察网搜狐评论中德文化网联合策划,搜狐新闻社区新华社区组织互动并协助推广。

专题文章:

何为理想大学之一:为什么要有大学?

何为理想大学之二:变革中的德国大学

高等教育的目的:教育在当今时代的作用

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二:教育病根在哪里?

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三:大学是什么?

高等教育的目的之四:教育,为了什么?

精英教育之一:勇于实现更大的自主

精英教育之二:中国需要养成君子之大学

精英教育之三:中国可“进口”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之四:卓越计划,正路还是歧途

精英教育之五:精英大学与服务型大学要互补并存

精英教育之六:德国的非公立高校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