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吃力不讨好的德国

2012-12-29 00:23

吃力不讨好的德国

作为欧元区内的最大经济体,德国在本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后的反应令人高度关注。但遗憾的是,除了毫无弹性地一再强调财政纪律以外,默克尔领导下的德国也没有开出什么值得称许的良方来。

经济总量巨大、财政稳健的德国认为,欧元危机的罪魁祸首是希腊——及“欧猪四国”——等国的不负责任的高昂财政赤字。这显然是正确的。因此,德国一直倾向于相信,解决之道也在于此:只要对财政赤字国家严格纪律,一切都会好转。然而,这种看法即便不是错误的,也失之过分简单了。事实上,很多旁观者的看法或许是有道理的,即德国自身的经济模式对这次欧元危机也难辞其咎。

如果作一番粗略对比的话,我们会发现,德国在欧元区经济体内的地位与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十分相似——两者都是出口大国,拥有庞大的贸易顺差;在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又都用自己辛苦劳动赚来的钱补贴着那些“好吃懒做”的伙伴们……

因此,在道德的层面上,德国人确实有充分的理由指责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松懈的财政,并要求它们以后必须节俭持国、量入为出。否则,德国将威胁:要么它们退出,要么德国自己退出。但是,怒气冲冲的德国人可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客观上,正是希腊等国的“铺张浪费”和举债消费,维持了德国的外向型经济模式。试想一下,假如欧洲和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像中国和德国一样恨不得把一分硬币掰成两半花,它们还能有那么大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吗? 当然,中国和德国的出口竞争力不仅仅与节俭有关,与其产业结构密不可分。因此,就像中国经济的根本出路是转向内需主导型一样,德国经济模式也面临着转型压力。

一笔尴尬的历史旧账

作为欧元区的支柱性条约,欧盟《稳定与增长条约》规定各成员国的赤字不能超过其GDP的3%,公共债务不能超过GDP的60%,否则将施以最高达GDP0.5%的罚款。然而,在欧元启用以来的13年间,没有任何一个违反了这两条规定的国家真正被惩罚过。这个本该具有法律硬约束的条约之所以形同虚设,正是因为德国自己是最早蔑视它的国家之一。到了今天,德国人再愤怒地冲着希腊挥舞这个《条约》,又有多大的底气?

有鉴于此,欧盟另一根支柱——法国一直希望创建欧元区“经济政府”的主张看起来得到了区内更多国家的响应,也赢得了有“欧洲总统”之称的欧盟主席范龙佩的大力支持。这个构想不同于德国希望的通过强化已有的 《稳定与增长条约》、用“不救援”、“剥夺投票权”甚至“开除”等惩罚性手段约束各国财政的现成的简单解决方案,而是更进一步,大刀阔斧地改革欧元区现行的治理结构,推动其朝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的一体化迈进。多年来德国对此总是抱持着质疑和警惕的态度,只是迫于当前的危急形势,默克尔还是顶住国内民意的巨大压力,将信将疑地就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的经济管理一体化与萨科齐和以后的奥朗德勉强达成了一系列谨慎妥协。眼下的燃眉之急是削减各国债务,但这又将引发一系列新的经济和政治问题,从某种程度上看,甚至与欧洲及全球经济从金融危机中恢复增长的总体目标存在相当大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