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之下的经济大周期(3)
导语:新领导班子毫无疑问得到了年轻人,或者改革派的一些期盼,他们一上台之后的这些表述,这些做法也唤起了无限的想象,但是他们的领导权威跟邓小平那个时候相比的话还需要进一步的积累,形成更广泛的改革共识。在我看来的话,在中国判断未来改革的前景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盲目悲观。我认为在金融自由化这些改革的话是大可以期盼的,就在昨天我们所从事的行业,资产管理行业迎来新的东西

 

那么每当中国经济稍微下去一点的时候,凯恩斯主义就会跳出来,就会极大影响中国的中央决策,实施一系列的刺激政策,造成某些领域的产能过剩。这些产能过剩在当时体现不出来,但是会在下一个周期里面体现出来。但是一旦刺激过头以后,物价有时候就会起来,物价起来有的时候是总需求过剩,有的时候在中国可能就是一种实体冲击造成的食品价格的波动,因为食品价格在我们CPI里面占了三成,食品价格一起来CPI就比较高。这时候货币主义就会跳出来说,一切的物价从长期来看都是货币现象,所以说物价起来以后就得收货币,这个时候往往货币主义就占了上风。要求大规模的紧缩,控制信贷等等,加利率,现在就处于这么一种局面。每一次踩油门的时候造成很多的产能过剩,每一次踩刹车的时候就造成高利贷泛滥,中小企业大批倒闭,股市暴跌。过去的十年我们中国经济就是这么过来的,一脚刹车,一脚油门,再一脚刹车,再一脚油门,政策的愿意也许是熨平周期,结果周期越来越大,所以我们认为像凯恩斯主义和货币派来回折腾的话对中国经济政策是一种极大的伤害。好在现在无论是学界还是政府界还是企业都对这个东西感到极端的厌恶。我想十八大以后政策不再会在总需求领域里面这么频繁的折腾。

但是如果抛弃了凯恩斯主义和宏观调控的思想,如果也不完全按照货币派的方法去阶段性的老是执行紧缩的话,剩下的在经济学里面在我看来是自由主义和供给主义了。自由主义在中国当前环境下政府什么都不会管,放任市场自己去弄,这个是不大采用的。因此我在11月9日连续发表三篇文章,叫做新供给主义宣言上中下,什么意思呢?让政策更多从总需求管理转移到供给面。从总需求管理看到短期中国经济可能会很悲观,但是从供给方面来看,什么是财富增长的源泉,什么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就是刚才我说的人口、资本、资源、技术、制度等等这五大要素是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无论是亚当斯密还是库兹涅兹,一定会关注供给。人口的投资红利还没有结束,我认为没有结束,虽然比前几年减少了,工资成本高了,但是25-45岁的人口还是主流,再过5年人口红利才会消失。人口城市化,每一个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对GDP的贡献增加5倍以上,简单的你去比一比城市的人均产出和农村的人均产出就可以得出这种结论,前提是城市找到工作机会,能够就业。这也是为什么新任的李克强副总理,他把城镇化放在这么高的位置。的确城镇化所带来人口大规模的转移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从人口要素上来讲没有问题,从资本要素上我们也不缺,中国80、90亿的美元储蓄,只不过我们的资本没有充分就业,存款准备率都被银行掐着。前两天的网易金融年会上,世界银行前行长佐立克他问我你自己搞了金融公司,你最期待的改革是什么?我说金融自由化。这个还是可以期待的,目前中国不是金融自由化,整体处于金融抑制的状态。90年代好多的中国金融学家都研究金融抑制,后来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以后没有人谈论这玩意,都讨论人家发生危机了,我们要吸取什么教训。别人生病了以后你吃什么药呢?你吸取什么教训,你的金融还需要进一步的解放。所以从资本方面中国的前景也是没有问题的,这都是供给方面。

当然从技术方面,全球技术向中国的转移也还没有结束,从制度方面的话,美国制度很难往前改进了,中国的制度优化的空间多的很,不相信的话把垄断的国企民营化试试,看效率会有多大的提高。每一个落后的制度你只要敢动它,它都能够焕发出增长的活力。就像80年代的改革一样。所以说前任总书记有一句话讲的还是蛮对的,叫资本、劳动、资源等等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看怎么做这些事情。所以从供给面来看我们认为中国的经济前景是非常好的。新供给主义所提出的政策主张是什么,无非就是反垄断,放松管制、经济自由化、经济民营化、大规模减税等等这样一些政策。好在供给主义到目前来看还是获取了很大的媒体或者是学界的关注,已经有很多人在找我说能不能成立一个新供给主义的学会,研究会。12月份的时候在我发表了新供给主义宣言以后一个多月我们看到贾康所长,财政部科研所的所长,还有发改委的徐林等六个司长、副司长他们也搞了一个课题组,叫中国式新供给主义。就在明天下午这个时候,我和马光远、陈道富我们几个牵头搞了一个70后经济学人改革论坛,明天下午我们开第一次讨论会,我们找了业内的9个比较有影响力70后的经济学家,其中最年轻的就是陈道富先生,他是1976年的。最年长的是人民银行一个司长,叫管涛,是70年的。我们邀请华生先生是莫干山会议主要的参与人或者发起人来担任主持,同时刚才说的贾康他们几个同时提供给主义的也是作为嘉宾邀请。70后经济学家论坛我们还没有考虑在媒体方面怎么报道,但是本身它是一个内部的讨论会,那么讨论以后它的理想在于形成一个建设性的决议,影响政府的决策,而不在于追求媒体的曝光度。但是为了提高它的社会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年轻这一代学者在想什么,我们也在策划到底怎么披露这一块,开会的时候直接路演不合适,后期怎么披露,70后经济学人改革论坛秘书会的负责人杨光先生,大家可以认识一下,其它的媒体如果想愿意报道这个论坛的,可以回头跟杨光联系我们再商量看怎么讨论这个事。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