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伊利海外研发的密码

2014-04-02 17:43

刚刚从“欧洲菜篮子”荷兰留学归来的徐帅,十分思念荷兰口味的乳制品,回国前他以为自己以后吃不上这个味儿了。而近日他从电视上得知,习近平主席访荷,中荷加强了奶业合作,不仅将扩大荷兰奶制品对华出口,中国最大乳企伊利还现场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现场签署了共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合作协议。中荷两国的经济合作成果,马上就会反映在他家里的“菜篮子”上。

让徐帅感到兴奋的中荷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是中荷建交以来两国合作的首个体系化食品安全项目。这个项目的直接操办者是伊利欧洲研发中心。这是个一个月前刚刚揭牌成立的机构。短短一个月,这个机构取得了如此成效,用伊利欧洲研发中心负责人的话说,这得益于海外研发中心的平台优势。

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发言

模式中的密码:研发过程平台化

创新研究如今算是“显学”, 设立海外研发中心也早已形成了全球的潮流。而刚刚成立的伊利欧洲研发中心成功的密码何在?在中荷经贸论坛上,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的一席话找到了答案,他称这种模式为“反向创新”。

所谓“反向创新”模式,本来是前国际研发领域的词汇,指的是跨国企业重视新兴市场的研发,在新兴市场成功研发出的产品,还可以拿去反哺发达国家的市场。

如果这么解释还是晦涩,可以用毕马威的一组数据来举例说明:在世界主要跨国公司中,61%已经在中国建立了至少1个研发中心。现在中国总共有1600家研发中心,而其中跨国公司投资设立的就超过1300家。很多欧美市场上的产品,不仅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而且是“developed in China”(中国研发),这就是典型的反向创新。

而潘刚的“反向创新模式”在此之上更进一步。在中荷经贸论坛上,他用这样的方式表述“全球科技创新正在双向流动,好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产自全球,也走向全球。”这样的反向创新,显然不是单个项目所能承担的,而是需要将海外研发常态化、平台化。

正是这样的理念促成了伊利欧洲研发中心的诞生。伊利欧洲研发中心,是由伊利集团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共同成立的背靠荷兰、面向欧洲的研发实体,也是中国乳业截至目前规格最高的海外研发中心。该中心上个月在荷兰揭牌。中荷共建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即依托这个中心开展。

据伊利欧洲研发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伊利欧洲研发中心不仅将与顶尖的研究机构展开合作,还将继续承揽世界级的研究课题,并将力邀全球专家加盟研究团队。他表示,该中心将首先在奶牛养殖、乳品研发和食品安全三大重点领域发力,成为乳业“智力引擎”。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研究中心当天便引起包括路透社、华尔街在线、CBS、NBC等387家国外主流媒体的报道。路透社就在“头条新闻”(Top News)板块中以简讯的形式率先报道中国的伊利集团联手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设立伊利欧洲研发中心一事,华尔街在线则认为,这次伊利海外战略的升级,对全球乳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影响不可小觑。

 “‘反向创新’的最大的价值是海外研发平台的作用,”乳业专家宋亮认为,伊利有了欧洲研发中心这个海外研发平台,中国乳业就能实现对全球智力资源、研发资源、知识成果的聚集,这也是伊利欧洲研发中心能这么快见实效的原因。

技术中的密码:智力资源全球化

这次伊利集团承担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亮点,在于核心技术。根据双方签订的协议,该体系将结合两国实践,针对生物细胞培养,评价生物细胞安全和功能因子等方面的最新技术达成合作,同时将率先引入大数据概念应用于两国乳制品的质量分析。

生物细胞培养、生物细胞安全和功能因子、乳品质量大数据分析,这些专业术语背后的一层意思,用欧洲著名食品安全专家的话说,这是欧盟的标准方法。换句话说,中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和欧盟接上了轨。

这些话说来轻松,却绝非易事。能在短期内做到这一步的原因,在于伊利欧洲研发中心的智力资源全球化——站在全球食品科学制高点,用这个平台融合全球顶尖学术成果。

伊利欧洲研发中心的合作伙伴是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如果要简单了解瓦赫宁根大学的学术地位,可以去看英国泰晤士报编写的QS世界大学排名,在这个分学科的排名中,农业、生物与食品科学列表上,瓦赫宁根大学排名全球第二,在它身后是大名鼎鼎的康奈尔。

伊利欧洲研发中心的“融智”,还不仅是融瓦赫宁根大学的智慧,更重要的是瓦大周边的食品硅谷。这个食品硅谷是全球食品及营养研究集群所在地,周边聚集了大量国际顶级的食品科研院所,活跃着15000多名食品及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

集聚全球智慧,共谋科研成果,把欧洲研发中心设在食品硅谷后,伊利无疑实现了智力资源的全球化。

成果中的密码:战略成果体系化

在中国乳业领跑数十载,伊利从不缺少创新基因,解决了亚洲人乳糖不耐受的舒化奶、适合中国宝宝的金领冠奶粉就是明证;和海外机构合作多年,伊利也不缺海外合作研发成功案例。而这次承担的中荷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是单项合作,而是一个国际科研成果体系。全球科研成果体系化,正是全球化战略给伊利带来的收获之一。

 伊利的海外战略被称为“全球织网”,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伊利集团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兵不血刃地铺开了在新美欧三大“全球乳业传统势力区域”的拉网布局。先后在新西兰投资奶粉项目、与美国DFA、意大利斯嘉达达成了战略合作,在全球三大洲都有了品牌全球化的支点。

此前,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在经济全球化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也就是说,在地球村中,只有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越来越主动的角色,产业才有可能获得一个好的发展。虽然这并不能完全准确的概括伊利的发展路径,但伊利的全球化过程背后的规律其实与这个异曲同工。

战略全球化带来的必然是研发系统的全球化。去年以来,随着伊利全球织网战略的开展,伊利研发系统也进行了全球化的提升。去年7月,亚洲最大的乳业研究院内蒙古乳业技术研究院在伊利建成,今年2月,伊利欧洲研发中心在荷兰瓦赫宁根揭牌,加上这次承担中荷食品安全保障系统研发任务,伊利全球研发系统在一年内实现了研发过程平台化、研发资源全球化和研发成果体系化。

荷兰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有一整套世界领先的、成熟的技术,可以把食品的采摘、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整个链条的监控和管理连接起来,将该过程有关数据全部记录下来,再把国家各项规定和标准换算成数学系数并输入系统,用以对整个生产和销售链条进行监控和指导。所有食品产业的行业中介组织、公司和个人均可有的放矢地按照相关技术标准从事有关活动,一旦发现任何环节不达标,即可快捷、便利地找出问题并进行纠正,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食品安全大数据的概念。

伊利与瓦赫宁根大学签署的中荷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特点,也体现在对整个产业链的把控上。该体系将针对牧场管理等奶源上游的技术进行先期开发,制定饲料及土壤等方面的环境因素评价体系及追溯机制,全部建成后,将实现中国与欧盟乳品检测系统的同步。

除了食品安全,在国际乳品研发方面伊利也有重大突破。就在在伊利欧洲研发中心成立一个月之后,首款“舒适配方”奶粉托菲尔面世,该奶粉采用了蛋白酶水解技术和欧洲BID复合益生菌技术,让市场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创新战略成果。

郁金香花开,春天悄然来。在荷兰,郁金香被称为春天的使者。伊利欧洲研发中心也如郁金香,不经意间带来中国乳业的又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