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有个词叫:自我妨碍(一个人越渴望成功,越会在潜意识里为自己制造障碍)

2025-11-03 11:13

心理直通车

最近看到一句话说,“懒惰和好胜,其实是一对矛盾的双生子”,让我很有感触。

是呀,很多人表面看上去懒,不想动,不愿拼,其实内心深处,极其渴望赢、害怕输。

这在心理学上叫作“自我妨碍”,其实,你的很多行为,不是单纯的懒,而是你在和自己的恐惧斗争。

 

一、什么是自我妨碍

自我妨碍,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为了回避自己的负面评价,而在自己的成功道路上设置障碍。

简单来说,就是 “我先给自己找个理由,万一失败了,就不是我能力不行”。

一个人越渴望成功,越会在潜意识设置障碍。很多人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比如:临近考试,该认真复习,却刷手机、看剧,拖延到最后一刻才翻书,考差后又安慰自己 “时间太紧张了,如果复习时间长,肯定能考好”;

这种行为本质是保护自己的 “自我价值感”。因为这样就不用去面对,“如果拼尽全力,万一还是不够好的挫败感了。”

 

二、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自我妨碍

1. 回避“能力不足” 的自我评价

这是自我妨碍最核心的原因。“能力不行”会直接否定自我价值,让人产生自卑;而如果我没有努力,就不会伤害到对自己能力的认知。

比如,一个人参加演讲比赛,如果提前不准备,上台后表现不好,他可以说 “我没好好练”,而不是 “我口才差”;但如果他认真准备了还是表现不好,就只能接受 “我能力不足” 的评价 。

2. 维持 “全能” 的自我形象

有的人习惯在别人面前维持 “轻松成功” 的形象,害怕 “努力后失败” ,害怕打破这种人设 。所以TA会刻意不付出全力,主动设置障碍。

3. 逃避 “努力后的不确定性”

还有些人是在害怕 “不确定性” 。只要自己不努力,失败就是必然的,这种 “确定的结果” 比 “努力后可能失败” 更让他们安心。

比如,一个人想追求喜欢的人,却故意不主动联系,理由是 “我没准备好”“我怕被拒绝”。其实,他真正害怕的不是被拒绝,而是 “主动后还是被拒绝”。

 

三、如何打破【自我妨碍】的陷阱

1.接受努力后失败并不可怕

“努力后失败” 不等于 “能力不足”。有可能是 “暂时没找到正确的方法”, 这不是否定自己,而是为了找到 “提升的方向”。

当你不轻易对 “自我价值” 进行否定,当你不再把 “努力后失败” 和 “能力不足” 挂钩,就不会再需要通过 “自我妨碍” 来保护自尊。

2.关注 “我做了什么”,而非 “我有没有成功”

很多人陷入自我妨碍,是因为太在意 “结果”—— 如果觉得结果可能不好,就干脆不努力。但如果把注意力从 “结果” 转移到 “过程” 上,关注 “我今天付出了多少努力”“我学到了什么”,就会发现,即使结果不理想,过程中的成长也是有价值的。

比如,你想学习英语,不要总想着 “我什么时候能流利对话”,而是每天记录 “我今天背了 20 个单词”“我练习了 10 分钟口语”。当你看到自己每天的进步,就不会因为 “暂时没达到目标” 而自我妨碍;反而会因为 “过程中的努力” 获得成就感,更愿意坚持下去。

 

四、写在最后

自我妨碍的本质,是在害怕面对 “真实自我” 。因为你的“理想自我”太强了,而现实的“真实自我”太弱了。

 我们害怕看到自己 “能力不足”,所以故意设置障碍;我们害怕打破 “完美人设”,所以不敢付出全力。但其实,真正的强大,不是永远不失败,而是敢于直面自己,愿意为了目标全力以赴,即使失败也能坦然接受,并从中成长。

从今天起,试着放下那些 “我不行”“我没天赋” 的借口,不再为自己的成功设置障碍。你会发现,当你愿意直面挑战、全力以赴时,你能做到的事情,远比你想象中更多。

毕竟,人生最大的遗憾,从来不是 “我失败了”,而是 “我本可以”。别让自我妨碍,错过你本该拥有的精彩。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Sunny心理师 筑梦心理”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