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连载一:晋商之死(3)

订阅
2009-11-23
木萱子
 1  |  2  |  3  |  4  |  5  |  6  |  7 

2晋人为什么走西口?

考场失意地穷不养人

山西人远足经商,实在是面对现实的双重无奈:考学考不上,当不了官做不了仕;地穷不养人,想安逸地生活,老天不给条件。怎么办?人总是要活的。怎么活?此处不留爷,爷奔他乡去。
那些出走后历经千辛万苦而发财衣锦还乡的人,又成了乡里众族所望,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于是乎,以至“相偕出奔,亲朋引进”,正如开篇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既然有条路可以光宗耀祖,为何不一起去?

晋人为什么走西口?

考场失意地穷不养人

刘红庆先生在《屋顶下溜走梦中的平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晋剧中有不少描写为佳人所爱的才子最终考中状元的情节,估计那都不是发生在明清两朝的故事,或者不是山西人的故事,如若是,那属于我们地方艺人画饼充饥式的无望自慰。因为在明清两代全国十八省的举子考试中,山西竟无一人得状元,这比中国姓张的从来没有一个做过皇帝还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各位,这可并不是文艺作品中的虚构或者信手执笔,实际上他说的完全是事实。
整个清代将近300年,殿试112科,全国出了114个状元,其中江浙两省69人,山西没有,与云南、甘肃相同。山西只有一个榜眼,是朔州的王庚荣,还有探花3人,他们是闻喜县的乔晋芳,太谷县的温忠翰,稷山县的王文在。
山西省在明清数百年间竟然没有出过一名状元,这和山西明清时代出现无数巨商,在商业上的红红火火是多么的不和谐呀!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余秋雨先生在他那篇名为《抱愧山西》的散文中写了一个似乎可以解释得过去的理由,那就是山西人从商心态坦然,在山西人眼里社会定位序列是这样的:第一经商,第二务农,第三行伍,第四读书。也就是说,山西人是因为认同商业才废弃读书科举的。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山西商人的心态的确可以说是独特得可以了,是何等地超然于世特立独行了:开篇我们就提到了,在中国,历代社会各阶层中都是商人最低贱,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环境里边应该是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还有颜如玉,那为什么他不去做官,不去读书,而一定要去做买卖呢?山西人哪里来的与众不同、超越时代环境的坦然?而且是非常牛气成群结队地坦然从商呢?
我们再看一种现象。
在山西平遥,规格最高的建筑景观是文庙(孔子庙),位于整个县城中轴线的左边,比右边的武庙(关公庙)大许多。平遥是什么地方?平遥就是山西人最为自豪的、曾经的金融中心,这里的票号把晋商带到了辉煌的巅峰。就在这么一个商业气息极其浓厚的地方,孔子庙位在左,左为上;庙也大,大许多,那是规格的体现。由此可知孔子在晋商心目中的地位。而关公,是晋商游走四海必定供奉的神,这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但是依旧让位于孔子。这种反差与对比,怎么能让人去认同晋商重商轻文的说法呢?实际上,直至今天,如果你行走在平遥的大街小巷,你依旧能随时随地强烈感受到中国古老的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气息。这些,都无法佐证余秋雨先生的判断,甚至与其论述是相悖的。
还是平遥,各位看官,当你们来到平遥古城时,你的感受是什么?平遥古城的初期建造年代相传为西周时期,现在看到的城墙为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旧城基础上重筑扩建而成。城池周长为6163米,墙高12米。平遥城墙在清朝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曾经有过四次修缮,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在咸丰元年。这次修缮历时三年,和前几次不同,这次工程是由商人主持的,工程所需资金也是由平遥城中24位商人解囊相助的。平遥城墙在商人们的主持下,有了充裕的资金支持。城墙的雄伟坚固使城里的人们有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但是,加强城市的军事防御功能并不是晋商捐资修建平遥城的唯一目的。在这项巨大的工程中,他们处心积虑的是,如何在这样一个军事设施的修建中,同时能和儒家的文理融合起来。
协同庆票号分庄常柜后裔张燕生这样解释:
“孔子在春秋的时候做过中都宰,它(中都)是鲁国的一个地名……平遥(过去)也被称为中都。所以平遥人借助这么一点线索,就把孔老夫子也请到平遥来,把他的弟子们,也都塑像在敌楼上三千垛口,七十二敌楼。象征他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但是它不是就此而止,并不是让这些人来平遥城墙上一站就了事。不是那么个事情,它是什么呢?因为是敌楼也好,垛口也好,它是武备的,防御工事嘛。用文的意象,孔子的弟子是文化的文,它代表文化、文教,用文教的意象来取代武备的设施,就是偃武修文的意象,就是停息武备,修明文教,就是从此不打仗了。”
不仅仅是平遥,在祁县,在太原,在大同,在山西其他许多地方,诸如此类的现象与设计,在山西到处都是。
再看现在享誉全球的山西各大院,各位,如果你到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等代表晋商归宿与根据地的地方游览后,你的感觉是什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就说过:
“建筑是一种文化,建筑的确能够反映各种各样的气质出来。有的看着很商业气,俗气,有的看着高雅一点,有的看着,它是有这个,有些建筑能够塑造一种很神秘的气氛,庙宇里去看它是很神秘的。塑造这种气氛,把你的感情扣住。我为什么看到山西大院文气很浓呢?我有文章特别写王家大院讲这个文气问题,一个是体现在它的礼制上,礼。我们中国文化,封建社会的文化里面,这个礼的问题,礼制的问题,它是一个核心。礼制从周代一直往后,一直贯穿下来。礼制是一种儒家文化思想。”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晋商大院书房门口的石墩上,往往刻有两只香瓜、一卷书。知道什么意思吗?哥们,院落的主人是想表明这里是“书香门第”。
明代《山西通志》记载:“士穷理学,兼集辞章,敦厚不华,淳俭好学,工商务实,勤俭……”;“其民重厚、知义、尚信、好文”;“淳而好义,俭而用礼”。此记载,非虚言。说一个故事吧,要不你看着枯燥:
当年孔夫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到了晋东南的某个地方。突然,前面的路让一个小孩子挡住了。定睛一看,这小孩儿正在围土筑城,而且非让孔圣人下车礼拜不可。孔子当时感慨说:“这真是一块诗礼悠扬之所在!顽童尚且如此聪慧,我们去了还能给人家讲什么呢?”这虽然只是个传说,但也确实说明了山西是一块被儒家思想文明浸濡着的厚土。
我们又来回望学习一下历史,看看山西与儒家思想的历史渊源。
各位都知道“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等词语及其故事吧?好,那你知道这些故事都是发生在山西这块土地上吗?
山西是中华根祖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传说黄帝轩辕氏和水神共工氏的部落曾在山西南部活动。神农氏稼穑于长子,后稷种百谷于稷山,嫘祖养蚕于夏县;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一带),帝尧的大儿子丹朱被封于长子县。
尧舜禹,举贤授能,广布声教;菲饮卑宫,清廉勤政;明德楷模,光照千秋;泽被后代,万世永赖。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中,弘扬传诵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人为贵”的管理理念,以“孝”为首的居家美德,都可以说是孔孟弘扬、传承了尧舜美德,形成了儒家文化的主流内涵。《论语》还记载着孔子听到《大韶》乐时连连发出“尽美矣,又尽善也”的称赞。而《大韶》是远古时期流传在山西南部的乐章。在反映上自周初,下迄春秋500多年间社会现实生活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其“魏风”7篇、“唐风”12篇,都产生于山西。孔子对《诗经》有很高的评价,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老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

 1  |  2  |  3  |  4  |  5  |  6  |  7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