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连载一:晋商之死(4)

订阅
2009-11-23
木萱子
 1  |  2  |  3  |  4  |  5  |  6  |  7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解读:山西是一块被儒家思想文明浸濡着的厚土,更是山西这块热土上孕育了儒家思想。
基于这种分析,再看前面提到山西人民在科举道路上的战绩,那么,似乎可以这样来理解:包括“票号总部”的平遥在内的晋商决不是看不起读书科举,而是在读书科举的路上,他们没有足够的“智力”与外省角逐。
说这话,山西人可能要跳起脚骂人了:这不是说我们山西人脑袋瓜不好使吗?且慢骂人,看数据。前面提到的是清代山西科举状况,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
从隋炀帝大业年间开始,到清光绪年间废止,一千多年来山西历代有姓名可考的进士是多少?3725名。
再看全国。隋文帝于开皇七年(587年)命各州“岁贡三人”,应考“秀才”。隋炀帝在大业元年(605年)设进士科取士,成为以后的科举。在整个隋朝的38年内,总共举行了四至五次科考,总共取秀才、进士12人。整个唐朝的科举取士约一万人。南、北宋历320年,总共开科118次,取进士两万人以上。元朝自仁宗至顺帝时灭亡止,科举时办时废,只曾举办约十次,取士一千余人。明朝历277年开科89次,取进士17000人。清朝历267年开科112次,进士26000人。一千多年来,历代取进士74000多人。
看看总数,就知道山西的教育与全国的差距有多大。
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千年文脉》节目中也曾讲述了山西教育的历史是怎样的。这个节目中提到,山西的科举从来是失败的,每年的进士,或者说中举者也只有江南水乡一个省的十分之一而已。中国首任驻英公使、清朝外交家郭嵩焘说:
“中国商贾夙称山陕,山陕人之智术不能望江浙,其推算不能及江西湖广,而世守商贾之业,唯其心朴而实也。”
各项数据都告诉你一个不争的史实:山西人在科举考场上,是不能与其他地方人抗衡媲美的。
蔡明同志式的问题来了:为什么呢?这是为什么呢?
凡事都有渊源。其实,山西人在科举考试上的弱项与山西的地理位置有关。我们查阅晋商的历史,就会发现,地理位置这个因素如影随形地伴随着山西人,正所谓败也萧何,成也萧何。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山西历来属边关地区,和北方的少数民族来往密切,相对而言,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小。既属边关,战事自然频繁,战事频繁,谈何“安放偌大一张书桌”?教育不发达就成了上述最后的结果。南宋时期,国家的政治中心南移后,中国的经济中心也逐渐南移,江浙一带逐渐成了中国经济中心。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当地的人文环境也得到了迅速提升,江南地区也迅速成为中国的文化中心。经过南宋、元,到明清时期,江南士子几乎占据了整个中国科举的最高地位,明清两代的三鼎甲几乎80%来自江南(江苏、安徽)和浙江。为了抑制这一现象,明清两代都采取了一定的省级平衡政策,以保证科举取士的全国均衡,但这一政策只是限制了江南地区的进士人数,并不能限制江南文人获得三鼎甲。而在整个明朝,山西是防御蒙古南侵的重要战略要地。大同为明朝九边重镇,和宣府(今宣化)构成了整个京师北部防御的核心地区。而其后的雁门关和内长城则构成了第二道防御阵地。再加上山西的地理条件及自然环境的逐步恶化,在经济上就积贫积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明朝的山西文脉就比较弱。清朝定鼎之后,延续了明朝的政策,此时山西的战略地位已经有很大下降,受到的战争威胁也减少了,但由于文脉较弱,也就是说基础不好,在科举取士上自然不可能有大的进展。
在明清时期,在中国的经济发展版图上,江南地区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越山西这个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了文化的发展,自然也决定了信息的流通的效率。我们来看一个人的记载。《退想斋日记》的作者刘大鹏,字友凤,山西省太原县(现为太原市郊区)赤桥村人,他幼年从师受业,立志读四书五经求取功名,1878年考中秀才,1881年进太原县桐封书院,第二年又进省城太原的崇修书院读书,1894年中举人。由于家境“不甚宽绰有余”,刘氏在中举以前,即已出任塾师。但他对塾师这一社会身份始终不能认同,多次声明这只是“糊口”的生计而已。在他看来,“读书之士不能奋志青云,身登仕版,到后来入于教学一途,而以多得几修金为事,此亦可谓龌龊之极矣”。1895年,他到京第一次参加会试,名落孙山。这一次,他发现“京都习尚写字为先,字好者人皆敬重,字丑者人都藐视,故为学之士,写字为第一要紧事,其次则读诗文,及诗赋,至于翻经阅史,则为余事也”。这一发现给刘大鹏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一年半以后,他还在慨叹“京都凡取士,总以字为先,以诗赋为次,文艺又次之”,社会风气使“用功之士,写字为要务,一日之中写字功夫居其半,甚且有终日写字者”。刘大鹏还有个发现,就是发现自己考试用的“教材”竟然和江南地区的不一样!1896年10月,刘大鹏请人从京城代买回一箱新学书籍,其中有贺长龄编的《皇朝经世文编》和葛子源编的《皇朝经世文续编》。刘大鹏用半年多的时间读了买回的“经世”文章之后,终于认识到“当此之时,中国之人竟以洋务为先,士子学西学以求胜人,此亦时势之使然也”。
一个汲汲于功名的举人竟然不知道晚清八股试帖,尤重小楷,竟然因买不到“新学”书籍,或买到而熟悉程度不够而竞争不过久读新学书籍的江南才子。而这些在当时的士人中应该是常识。由此可见刘氏家乡因“僻处偏隅”,信息之闭塞了。各位,刘大鹏的家乡是哪里?是太原啊!由此你可推及山西其他地方信息在当时是如何的闭塞了。
在这种环境与条件下,山西人怎么能金榜题名呢?除非做梦或者成精。

 1  |  2  |  3  |  4  |  5  |  6  |  7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