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经济观察网首页>>



       “衰退已经终结了吗?”“复苏是U型L型还是W型的?”“是不是时候让投行们自生自灭了?”“亚洲在这场危机中所起到的角色是什么?”“中国能够拯救世界吗?”
      2009年9月15日,距离雷曼兄弟的突然倒掉整整一周年。尘埃尚未落定,所以疑问多多。经济学家们依然在不厌其烦的进行判断和寻找脱困良策,政府们依然在为保持经济增长寻找出路。或宏观、或微观,对于这场据说是自1929年以来最大的一次经济衰退(抑或萧条),每个人都有答案和独特的感受。我们在雷曼兄弟倒下一周年之际这个关键点上进行盘点,呈现的是有关这次危机的多种说法和见解。以下这十个问题当然具备总结和判断的意思,但更多的,也是为了寻找一些新思路。

当情况变得糟糕时,我们拥有一长串同心协力度过难关的记录......我们正处在正确的轨道之上。”2008年9月10日,这是雷曼兄弟老板的讲话。没出五天,雷曼兄弟宣告破产。经历了20年时间的扩张与解除管制之后,也借助于有史以来最牛的金融市场牛市,这个世界上很多银行都是以非常危险的资本化格局在运行。政府们不得不介入,给银行们提供资本、贷款以及担保。在美国、欧元区和英国这三个国家和地区,迄今为止牵涉到的资金总量,已经累计到了它们GDP的六分之一。(点击查看全文)
 
在雷曼兄弟破产一年之际,决策者和专家们开始聚集在一起清算存货——在9月10日在大连举行的夏季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这样的局面看上去越来越不可能出现了。是的,经济形势依然并不乐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说,世界经济今年将萎缩1.4个百分点。自从二战结束以来,这是世界经济最糟糕的表现了。但是,无论在什么地方,经济学家们都能够找到那些被他们称之为是“绿色复苏”的迹象。高盛的首席经济学家Jim Neill则宣称:“我们已经全球性的走出了衰退。”(点击查看全文)
 

不过,在亚洲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学家圈子中,信心正在急速上升。就在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闭、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一年后,亚洲各地的GDP增长预测纷纷得到向上修正。世界银行(World Bank)表示,中国经济今年将增长7.2%,而3月份时的预测是增长6.5%。亚洲开发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首席经济学家李钟和(Jong-Wha Lee)表示,本轮快速复苏看上去很像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结束后该地区的崛起。(点击查看全文)

 
即便是在如此晦暗不明的背景之下,那个因为贸易冲突而受害最深的地区——亚洲——已经开始了开启地区内市场的活动。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数据,在亚洲地区国家之内的自由贸易协议的数量,已经从2000年的3个上升到2009年8月底的56个。这些协议中的百分之九十的部分,是在亚洲16个主要经济体之间缔结的。这个趋势能够帮助亚洲成为一个有力的贸易地区,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相抗衡。“亚洲的一体化堪称一种梦幻,但是,跟之前相比,这种梦幻也变得更加现实了起来”,亚洲开发银行的一位经济学家Ganeshan Wignaraja说。“现在局势正朝着营造一个更好的亚洲商业环境走去。势头非常强劲。”(点击查看全文)
 
现在得出贸易将会从低潮中恢复的结论还为时过早。急速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零售商,他们曾面临需求下降和股票贬值。当这些过去以后,新的订单必须满足需求。这部分地解释了最终的崩溃。目前的事实是,各国政府将巨额资金投入经济体系,实行财政扩张和货币扩张。当下,正是这些需求支撑着全球贸易商品。对于贸易的可持续性恢复,全球需求已经恢复动力,但目前尚不清楚需求的来源。从衣服到iPod到电脑,美国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惊人胃口已经不再。现在,美国家庭将其总收入的5 %纳入储蓄 ,与一年前没有本质区别。失业将在美国和其他地区继续上升。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今年增加的全球失业人数将在2100万至5000万之间。 (点击查看全文)
 
对于一家像通用这样的全球性企业来说,中国就是它的现在。在全球所有最大的十个经济体当中,中国是唯一的一个正在增长的经济体。而且它还将要很快的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上交所今年的交易量膨胀了80%,截止到目前,这是全球主要市场中最好的表现。依靠出口原材料的国家们,例如澳大利亚和巴西,在过去的6个月时间里获益匪浅,因为来自中国的需求提高了原材料的价格。借助于与中国进行的交易,亚洲的出口驱动型经济再次复苏了生机。毫不令人惊奇,中国现在正成为这个正在寻找危机解决之道的世界的焦点。正如上海经济学家Andy Xie所总结的那样,“所有的人都希望知道同样的事情:中国能够拯救世界吗?” (点击查看全文)
 

中央政府授权从中央人民银行到各地的商业银行的支行等各类银行用一种更为开放的方法来发放贷款,这样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增加大量的贷款。这样的结果就是,当全球的需求萎缩导致出口额缩小的时候,项目中资金的流入就意味着可以雇佣在那些出口导向型工厂中失业的人们。而这个刺激内需的措施同时也加速了北京政府的长远目标的实现,北京政府将更注重内部需求和内地发展,同时减少出口导向型工厂的活动。今年春天,中国的贷款增长率同比去年上涨高达30%,这是与大部分时间经济增长都超过了10%的2008年相比的结果。(点击查看全文)

 

IMF认为,如果美国经济面临的下行风险大于预期,美国政府还有余地实施进一步的财政激励政策或加强宽松货币政策的力度。IMF建议美国继续关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该组织认为美联储可以把其在援助金融业时收购的资产转移给美国财政部,以此来减少自身的信贷风险。有观点认为:过度依赖政府来助燃经济,将会把奥巴马政府和民主党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很多经济学家预计说复苏将会非常痛苦的缓慢,假如不是数年的话也将是数月。而这将会在选民中造成更多的不满。(点击查看全文)

 

马克思会毫不犹豫地指出,证券和衍生产品等金融工具尽管有助于近数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但同时亦直接催生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泡沫,当中最重大和危险的就是美国的房地产泡沫。正因这个泡沫对于美国消费者需求及全球股市的持续高企至关重要,所以当它一旦最终爆破的时候,所产生的后果会是如此的惨烈。马克思会以此作为“资本主义发展到最后,会像一个魔法师,无力再控制自己召唤出来的魔鬼”的完美例子。更重要的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无可避免会导致社会的疏离,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剩下赤裸裸的个人利益和金钱交易,这现象的一个后果即如各企业今天碰到经济不景,首先想到的就是裁员和减薪,令社会涌现大批失业和无家可归者。同时,这种疏离亦会使社会中各成员不能团结一致去建立取资本主义而代之的另一种制度。(点击查看全文)

 

在过去的9个月时间里我们所发现的是不断增多的规模不经济。大型公司们已经越来越难以单纯倚靠现金流进行经营,所以他们需要更多的借贷。大型公司们必须进行更大的产品赌注,但是在一个日益分殊的市场当中,它们对于分销和竞争的掌控却是越来越小。那种“一锤子买卖”式的暴利产品开发变得越来越危险,收益也是越来越低。而且,随着华尔街公司们变得越来越有经验,大型公司巨头们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规范,限制了它们的灵活性。金融业的明星们变成了小型公司,这是它们现今唯一有兴趣去做的事情。(点击查看全文)

 
 
它还是金融业的中心吗?
经济危机中的阅读

      2008-2009年间的这一场金融海啸,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已经被公认为是自19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虽然有不少人站出来声称自己“预测”了金融海啸的来临,但其实这场风暴来势之迅猛,殃及之广泛,绝大部分人,包括经济学家、金融业内人士、决策者和媒体人都没有料到。

    目前的这场危机不仅直接影响到许多人的生活,而且还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理念产生了冲击。许多人在问这场金融海啸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是谁的责任?该怎么办?

    近几个月来,有关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的书不断出版,从不同的角度,有的试图解释到底发生了什么,有的试图出谋划策亡羊补牢,有的则是为替金融系统或是个人作一番反省。

    作为一名顾问和前所罗门兄弟公司的红人,考夫曼无情的剖析了过去一个世纪以来的25年的金融自由化。(点击查看全文)
    伯南克今年的绝大部分行动——从宽松的货币政策到放宽的法规再到获取新的权力职位维持整个系统的稳定…它们其实都是不必要的。(点击查看全文)
    2008-2009年的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中,华尔街投资银行的崩溃,可能是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富戏剧性的时刻。(点击查看全文)

    既然金融机构在经济与社会中的作用如此关键,这个行业里又汇集着最优秀的人才,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带有灾难性后果的金融海啸呢?(点击查看全文)

    许多人都有这个疑问:“如果银行明知向信用等级低的客户贷款收回来的机会不大,为什么还要继续这么做?”点击查看全文)
    这一年中,人们的普遍反应,最初是无法置信,在接受显示之后,是试图找出罪魁祸首:是人性的贪婪、还是失去控制的量化模型?(点击查看全文)
    有关亚洲崛起的探讨已经太多,而在现实中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还需要做的更多。而中国经济自身的不稳定,也许就是值得人们反思的一个方面。(点击查看全文)
    就现实背景来说,金融市场一直被一种不确定的、不完全的信息困扰着——缺少透明度。到处都是投资者和交易者不知道或无法知道的事情。点击查看全文)
    是什么神秘力量推动高盛的不凡成长与成功呢?在那些一流商学院的研讨会上,可能会给出各种不同的解释。(点击查看全文)
     对于中国而言,虽然目前尚不具备成为“带头大哥”的实力,但也不应放弃这一历史性机遇,并主动参与到国际金融新秩序的规则制定中去(点击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共有条评论) 更多评论
 
* 会员名:   会员登陆
  验证码 看不清,请刷新
 
Copyright (c) 2000 - 2008 EE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经济观察网网络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