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 2007年上海车展首页 > 正文

专访万刚 科技部新任部长(2)

 

专项资金的运营效率

《经济观察报》:参与这个项目的零部件公司都是什么背景?现在这些企业就只能靠申请来的科技部专项资金维持吗?

万钢:这些零部件企业大概有8家生产动力蓄电池的,2家研发燃料电池的,6家做驱动电机的,近10家可以提供控制系统。很多都是产学研合作衍生出来的,也有一些是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比如中科院物理所的一个公司,研发国际先进的锂离子电池,先开发,一定时期后由大企业风险投资介入,他们同时开发了电动自行车用的锂电池,马上就形成市场开始赚钱,企业就转动起来了。还有一家生产驱动电机的公司,一年也做了2000万套自行车用电机,销路非常好,养活了研发,现在已经进入培育期准备上市。 

通过十五期间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即将进入大发展时期,社会资金看到前景开始投入了,投资商对这些企业的评估很高,因为一来有国家的支持,二来有市场回报,三来有社会舆论的支持,所以愿意先下手投资,承担市场进入前期的风险。 

《经济观察报》:国家一共投入了多少钱?能吸引进来多少社会资金呢?

万钢:十五期间的清洁汽车行动计划和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投入8.8亿,十一五期间合并为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预计会投11亿,而带动进来的地方、企业和民间的资金投入我估计了一下,这五年里会超过50亿元。最重要的是企业已将此作为自觉行为,所以这个五年之后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观察报》:我们比较担心的一点就是这些企业究竟是用市场上赚的钱养科研,还是用科研经费开拓现利市场上的业务?谁来监督和评估?

万钢:这有的时候的确难以严格分清,但总体上可以掌控。我们首先有一个项目的总体规划,然后有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每一批方案中有一个申报指南,对申报内容要严格评审,然后签定合同,合同上规定了研发进度计划和内部和外部的检查节点,对细节的规定都很清楚,总体组每三个月去调研,看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此外还委托一个独立的监理公司组织的汽车界资深专家组按合同来评审研发进度、资金使用和研发质量。直接向863项目办公室汇报,半年一个节奏,很多事情可以纠正回来。 

纯电动车是不是一个神话?

《经济观察报》:咱们这个项目提出来开发纯电动汽车,美国等发达国家都认为纯电动无法解决一次充电的续行能力,已经放弃了,您认为这项技术在中国真的能打开突破口吗? 

万钢:其实纯电动车是很有前景的,在专项结束的2005年已经有100多辆出口美国,去年又出口350多台。但它是特定场合里用,比如城市内或150公里左右的短途旅行,不能作为长途用车来用,作为都市家庭的第二辆车,晚上充电,第二天早晨去开,非常经济。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废气和二氧化碳排放,同时也减少噪声污染,白天开车晚上充电,又解决了波谷电的问题。现在我们国家还没到这个程度,但是美国人已经在买,德国也在跟我们谈。 

《经济观察报》:这样坚持下去,我们中国最后有可能在这块做到最强吗? 

万钢:有可能但不一定!一旦你有成果了,跨国公司都会来争这个市场的。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你要能走在前面一步,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很好了,关键是要有自主开发,持续改进的能力。 

《经济观察报》:也就是说,现在他们先让我们去试探开路,一旦看到甜头就发动攻势,人家一搞就又比我们先进,规模又大,那我们能获得多大的利益呢?

万钢:利益首先是解决了能源环保问题了,其次,我们永远有一个竞争的机会,我敢说成本他们谁也不会比我们低,一辆燃料电池车你花100万美元,我花100万人民币,人民币采购力在国内不比美元差,这就是我的优势。十一五期间我们会更加注意这些零部件的规格化、系列化,一旦批量上去了,就会有成本优势。 

如何打破市场化瓶颈

《经济观察报》:这些产学研平台上下来的产品离市场有多远?市场化的瓶颈在哪里?

万钢:一般来讲混和动力车型要增加购车成本20%左右,节油20%-30%,现在进入公告车型的混和动力车已经有8个了。但电动汽车在市场化初期还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发达国家支持新能源政策上一般有四个环节,一是研发环节建立科技专项;二是销售中政府对价格进行补贴;三是使用环节征收燃油税,燃油价格增加,节油的敏感度也增加了。  

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实施燃油税,采用养路费的办法,每天开400公里的汽车和开20公里的汽车收同样的费用,也是一种不公平。 

《经济观察报》这些市场化瓶颈短期内有可能被打破吗?

万钢: 这要一步步来,最近发改委出台了一个文件,解决了一个各种新能源汽车市场准入的问题,这是5年多没解决的问题,多大的事情啊。应该建议企业去查一查,这是国家很明显的一个导向,我觉得做得很好,很及时。但有一点我们应该理解,新能源汽车不会成批地出现在你的身边,它只能是一辆一辆地走过来。 

《经济观察报》:综上所述,您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适合中国发展现状的新能源战略吗? 

万钢:第一,国家应该发挥优势,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继续实施国家科技专项。要利用好国家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让企业把技术创新聚焦投入到开发节能新能源中来。 

第二,国家要在汽车的销售环节上和使用环节上,作出更加合理的政策支持。 

第三,还要做好全方位的消费教育,鼓励人们来买环保、节能的车。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第
EEO视点 更多视点
冲锋在拐点来临前(新趋势篇)
眼下的好形势会延续到2008年,并在那一年冲上峰顶而后下调。现在大家所能做的是,即使损失些利润也要在登顶的争夺战中抢在别人前面。
EEO访谈 更多访谈
专访张欣 南汽名爵(... : 今年的车市全国预计是21%的增长,这是行业的要求,去年是29%,今年预计略有降低。从一季度来看,好像...
韩彦 王秋凤 | 专访夏治冰 比亚迪汽车副总经理
韩彦 | 专访矶贝匡志 丰田中国投资公司...
韩彦 | 专访雷伟泰 麦格纳国际集团中国...
李志军 | 刘红山
韩彦 | 专访丁磊 上海通用总经理
EEO博客
王秋凤 | 日本汽车记者的无知
刘春 | 奇瑞红袍加身之惑
韩彦 | 官车还是私车?看奥迪如何守城
王亮 | 奇瑞打败通用了吗
韩彦 | 甩掉包袱 大众集团首次向丰田宣战
王秋凤 | 二手车时代来临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