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子沛说“大数据”时代(4)
导语:“一个真正的信息社会,首先是一个公民社会”,这是全书的一个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就是说,“信息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的自由流动。”如果没有人的平等,没有人的自由,信息能够自由流动吗?如果没有人的平等,我们这个社会彼此另外压抑另外一个人,我们的创造力怎么迸发出来?

 

涂子沛:对,我觉得这个总结概括的非常好,就是说信息引发信息,而只有行动才会引发行动。我们现在问题在哪?现在公民的社会问题在哪?很多人围观但是没有行动,很简单一个道理,你在公共汽车上如果看见有人偷东西,如果大家都不做声,如果有一个做声,那个偷东西的人还要威胁你,如果10个人都做声的话,他还敢威胁你吗?他肯定不敢了。所以我觉得,公民社会的形成不是围观能改变的。

前两天说“围观可以改变”,现在围观不行了,那得要表态,表态发出声音才能改变中国。怎么影响我们公民的生活?我们说这是一个更开放的时代,为什么?“大数据”的时代是一个开放数据的时代。我记得跟一个省政府的人谈什么是开放数据,为什么要开放数据?首先说开放数据,要开放政府数据,就是说把政府的数据变成的格式放到互联网上去,为什么?所以大数据的时代,刚才说1+1要大于2,一个数据只有通过跟其他数据的整合才能产生新的价值,跟什么数据整合?我们说首先要跟公共数据整合,政府数据整合,因为公共数据是整个社会数据的一个基础。

气候数据、人口数据,如果你的销售数据跟气候数据进行整合的话,你会发现它们不会有关联,你的销售数据能跟人口数据整合的话,你会发现跟密度没有关系。数据开放是有法理依据的。这要讲到公民,我们都在纳税,它用的是我们纳税人的钱,收集了关于我们的数据,但是不给我们用,这行不行?肯定不行,所以应该开放。我们说美国社会,不只是美国社会了,全世界现在有几十个国家都在开放数据,因为数据开放之后有很多创新都在产生,而且这种创新原来仅仅是知识分子才能做的事情,现在由于开放数据库,普通人也能用这个数据进行创新。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大家可以看一下,创新的力量在向大众传输,每个人都可以传输,都可以拥有很多数据,数据也在成为一个权利,北京社会已经明确提出数据权这个概念。我再继续多说一点,沃尔玛在挖掘你的数据留下了记录,那大家问我为什么不能看自己的记录?沃尔玛是不是应该开个窗口也让我看一下我自己的消费记录?这就是数据权。   

全世界有30多个国家都在开放数据,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非洲的肯尼亚也在开放数据。我大概就讲到这里,我还准备了10多页纸,差一点删掉了,就是关于我想通过这本书来表达什么,我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讲了一个大数据的技术浪潮是怎么兴起的,来龙去脉的,反正故事有一个背景,这个背景就是美国这个国家它的创新是怎么发生的,怎么一步一步的变得越来越开放的。

通过这些故事我想传达三个层面的信息:第一个层面就是我个人层面,这就是本书的一个主题,除了上级政府必须让数据源时间,中国社会严重匮乏这种数据精神,我们的数据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数据的贡献率极差,中国的落后就是因为没有信息数据化的管理,缺乏这方面的东西;在国家的层面想传达一个信息,我们要抛开粗放型的管理,走向精细化的竞争,因为这是世界的一个浪潮----越来越精细化、越来越数据化;最后在社会层面谈这些,真正的信息社会,首先是一个公民社会,就是我开始说的,我认为我们不是一个信息社会,我们是一个信息时代,被科技力量拉近的信息时代,背后还是有一张手在操纵所有的信息。我前几天电子邮件都不能上,跟世界大量的联系都被切断了,只有打电话到美国说把密码告诉别人,再赶快把所有的邮件给我转过来,转到我中国的邮箱。所以说咱们今天晚上讲“大数据”时代的公民生活,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主题。谢谢!  

主持人:非常感谢涂老师,下面我们将请三位老师就一些热点的话题和大家进行讨论。我们每个人都避免不了有自己的数据,那我们就是通过数据来证明自己的一切,可我们的信息也都被无数的公司进行数据采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会不会丧失掉自有的人性化和个性化?这个问题我想先请姜奇平老师回答,姜老师是《互联网周刊》的主编,在这方面非常有研究,先请姜老师发言!   

姜奇平:我觉得《大数据》这本书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说把握住时代的潮流,从里面我们可以观察到时代的发展方向。我想结合刚才主持人的问题谈谈我的体会。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刚才涂先生说要把“大数据”和“智慧”联系在一起,因为不搞数据的人就会想这跟我有什么关系,这里面的关键是把“大数据”和人,包括和公民,和我们自己结合起来。“大数据”对人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我认为这是主持人说的问题核心。

我记得在10多年前,我在当时的中宣部长家给他修电脑,修完电脑后跟他聊天,他说“知识经济”这个提法不好,应该叫“智慧经济”。这里面请注意正好是涂老师说的四个阶段里面,“大数据”从知识到“智慧”这个道路,他当时说为什么叫“知识”不好呢,因为“知识”说的是特体,没有说我怎么样,对我意味着什么,因为数据多了好还是少了好,多了可能还成垃圾了。当说到数据跟我有什么关系的时候,那就得看跟人是什么关系。他认为“智慧“说的主体是“我怎么样”。我进一步的体会,就是个人看法了,我认为就是说“知识”往往是有价值的,而“智慧”,是什么才有智慧,是有意义的。有价值不一定有意义,也就是说知识可能很有价值但未必有意义。

最典型的现象,比如说GDP上升,有钱但不快乐,也就是说有钱是很有价值,但是快乐关系到意义。 “大数据”是干什么用的呢?什么样的知识可能是对人们有用,什么样的知识没有用呢?就看使我们的意义能不能得到提升,也就是说刚才主持人说的,个性化的东西。意义和价值是怎么换算呢?我的观点是这样的,个性化的价值就是意义,那么把意义合并同类项就是“价值”,价值是同质性的,意义是异质性的。当有“大数据”以后最终要变成智慧,就得看这个数据到底能不能解决人们的意义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核心的思想。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