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子沛说“大数据”时代(5)
导语:“一个真正的信息社会,首先是一个公民社会”,这是全书的一个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就是说,“信息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的自由流动。”如果没有人的平等,没有人的自由,信息能够自由流动吗?如果没有人的平等,我们这个社会彼此另外压抑另外一个人,我们的创造力怎么迸发出来?

 

这里面就要引申出两个话题了,首先,我刚才看到底下有人提问题,说“有了数据以后我们有没有可能对人的欲望进行解析?”我认为有可能,就是“大数据”最后对我们人的重大影响,它相当于读心术一样,可以读出我们内心隐秘的意义,不是价值这个层面的东西,而是意义这个层面的东西。早期最简单的大数据就是通过弗洛伊德解梦,就是一种数据挖掘,它不是把数据堆到那儿,而是通过数据解读你真正都说不出来的意义。在商业里面,它可能表现为个性化的需求,你自己都说不出来,但是我给你解读出来了。如果要在社会生活中,有可能就是把你满意或不满意,或者你出的那口气,你到底是骂娘还是不骂娘,你说不出来的那种东西表达出来了。这我认为是从大数据对人的重大影响和对社会的影响,也就是说对于我们追求幸福的目标提供一种工具,从表达的方面来说,是我们读数据;从利用数据方面来说,对于整个社会建设,包括公民建设是一个什么样的想法,我个人有一个观点,我认为它也是更大的表达意义,而不仅仅是表达价值。

它可以表达价值就是大家共同的愿望,但是更主要的特点在于,它可以表达个人个性化的需求。个人的需求怎么说呢?比如四年一次,一大波人表达一个共同需求,这是一种有价值的思想,但是如果每天每日每时我有我自己的想法,这个东西我怎么来表达,现在美国的电子政务里面提出7×24小时,也就是我不需要四年表达一次,我每日每时都在表达,这个时候你注意它表达的东西,我在学理上把它称为“网民在日常生活中主张自己的权利”,也就是说他想说“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是一个大概念吗?他说我这老虎,华南虎这个眼睫毛真好,这个眼睛真大,这是真的还是假的,他并没有宏大叙事,而是用一种解构的方式。你说华南虎是真的,我说是假的,那我就研究华南虎怎么样,好多人都围到一起。其实这就是一种公民表达,但这个公民表达和以前的17、18世纪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它是个性化的,它不是宏大叙事,他就说我日常生活里的事。你要是在这些事上讲,那证明你就是官僚主义。我也不说你这个人贪污腐败,我就说这个人表,你戴这个表多少钱,这是和我们过去20世纪揭起大的暴乱的表达方法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一点是直指要害----你自己谈“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具体现在到今天的7×24小时,你到底是还是不是。所以我认为它对个性化的意义得到更好地体现,这个就是“大数据”时代和以往时代的不同之处。   

主持人:感谢姜老师,王老师您谈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王煜全:我特别荣幸能和涂老师同台,因为我看了他的书特别兴奋,我估计大家可能都不太会意识到自己接触到了这个时代最前沿的脉搏。我要是上学时能听到这样的讲述我就兴奋死了,因为我们是花了20年的时间慢慢爬到前沿的,涂老师现在是直接把这个前沿给大家带过来了。可能大家觉得这事离我们很远,可是你回头想一个事情,谁手里还有没有手机,手机才花了多少年,十几年时间所有人都了,而且行为都改变了。这个时代的变化是非常快的,关键问题是我们要判断清楚潮流。

在座很多都是学生,我自己的一点体会,对学生来说,一定要选准行业,如果是朝阳行业,你的未来无限。举个例子,1955年生的人有一堆成了IT巨富,比如比尔?盖茨、拉瑞?埃里森、迈克?戴奥这些人,但是问题是你如果是1955年生,没沾电脑这事和你还是没关系,但是就有一个要求,你的技术过硬。叫什么技术?我们叫“社会网络分析”。如果你没有这个技术我们免谈,但如果你有这个技术我会千方百计哄着你创业,就因为你站在时代的前沿。所以刚才涂老师问大家谁看过书,举手太少了,我觉得真的太遗憾了,回去一定要认真看,你掌握了这门科学的话,基本上,你出来薪水一定低不了。   

主持人:谢谢王老师,姜老师请您再谈一下吧!    姜奇平:关于隐私这个问题,我们现在都是用一种防避的心态来看的。我非常赞成涂先生说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首先要解决如何保证公民隐私权的问题,避免政府对公民隐私权过度的侵入,我是完全赞同这个的。同时我认为,假设我们是在一个很正常的社会里面,我们再来讨论,把它当作一个全球化的问题来说,那“大数据”对个人隐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的话,我认为是另一回事的。

我记得上次跟凯文·凯利讨论的时候,他提出一个观点,说我们有了数据以后,最终可能使我们的生活个性化、透明化了,这就是说,我们原来的生活是不透明的,隐私保护的很好,但是以后可能变的透明化了。但透明化和什么有规律,和个性化是有规律的,也就是说越透明化,越个性化。未来我相信很可能是在正面面对大世纪浪潮的时候,如果我们把它当作一个好东西或者坏东西都行,它本身是转型了,但是我们自己能调解它。也就是说,如果我不想个性化,我可能会把自己弄的不透明些;如果我想把自己更加个性化,那么我就不可能不让别人为我服务,不让别人了解我,因为别人更好地了解我,才能给我更好的提供科技化服务。他很有可能是这样的观点“我越个性化,我越主动的披露自己的信息”。

我认为未来的社会,越来越开放,就会越透明,这个规律和社会发展有关系,一般到3000-5000美金之下收入的时候,大家看中的不是个性化的收益,更多的是消费,衣食住行大众化的东西。如果收入越高,可能个性化需求也越高,这就意味着对一个全球化的问题?我们不考虑“在一个制度合理不合理的情况下”,在一般情况下会是什么?就是越个性化。

可能会面对大数据带来的各种挑战,如果这个人比较传统,比较保守,可能是把高级需求抑制住,专门发展低级需求。我认为我的感觉是中性的,未来对这个问题我的主张叫“个人信息的开发与保护”。“隐私”这个词有贬义,个人信息不一样,我们有可能在未来个人直接面对的是什么问题,实际上有好多隐私,不是简单的隐私问题,最关键的将来遇到的挑战是那些涉及我意义的事情,这些信息我到底是跟别人分享还是不跟别人分享?让不让别人知道?我认为这个可能是我们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这个问题在以前可能不突出,但是以后“大数据”越发展,这个问题就越突出。

美国的facebook相当于一个时间轴把你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给记录下来了,数据分析可以起码分析出你这个人对事物看法的偏好和意义,在这个时候你愿不愿意和大家分享?这个问题可能对我们这一代人或者我们下一代人和上一代人可能不一样,他会面对新的挑战。    主持人:涂老师在这本书中用了很多的章节在数据和人的关系,以及隐私的问题,这方面涂老师再说一下。我们每个人用微博,很可能就面对人肉搜索,包括我们的个人信息被盗卖。这种事情也越来越多,你的书里也有好多类似的观点,现在给大家总结一下吧。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