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对地震预报其实我理解他的看法他觉得还说不清楚,但是我理解的一些想法,毕竟他也很理解我的一些想法。那么我还要接着大家已经问过的问题问,刚才谈到了,我看朱老师做的封面非常好,叫做《怅望山河》我们可以探索一下伤痛的感觉,但是从我的角度看大屏幕,这个投影屏有很大的颜色。看着又不是那么痛苦,那么我还要接着这个问题来问,就刚才说为什么一开始我看你的书就是涉及到非常广泛的问题,那么后来我们想明白了就关注这些圈点,思考是一个全体问题,那最后就刚才也讨论过。就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是思想、制度,那么如何去解决他,咱们就讨论到这个问题,那么今天在座的其实可能是某种意义上是记者和记者的对话,你们三位都是记者,你说的这个开明的执政者…他现在还没有来,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写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到底解决了什么,王军说只要我们写出来就是有解决的可能,但是我自己也在想我们解决了什么,我在想我们是不是在做一个思想解放的工作,是不是要做这方面的工作,其实我有一个问题就是面对这些问题咱们的一个状态,我们如何去走自己的这个道路,当然我心里有自己的答案,我是想听听你的这个经历,你在体制内看到决策的过程,核心的东西和决策的过程,他完全没有变动的可能,我还是想问这个问题,因为具体问题里面现在不可能回答的非常详细?我想的还是这个问题。
朱幼棣:因为我想每一个人都能够发挥作用,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些自己的工作,有大有小。但是这本书呢,就是我从宏观上思考,但是宏观上也做了一些工作,当时地震发生时我就写过一个西南的工程建设,怎么更加考虑地震和地质的关系,也到了国务院的领导做了一个批示。但是现在这个情况下,我想这个东西中国的东西形成了一个机制以后,有形成了一把锁,把他给琐住了,这把锁可能是上了锈的锁,可能大家都看这个锁存在的问题,可能有一天某个事情大家都觉悟了以后,某一个事情,一个偶发事件突然把这个锁给打开了,包括上次广东农民工的一个孙志刚事件。他就打开一个锁,包括我们山河环境、生态城市建设也一样,但是可能不只是一把锁,他可能有若干把锁,只要我们不断的试图打开,借我们自己的努力,不管它是锁了多久是不是发绣,那么一定也是可以把他打开,打开之后走过了这个门槛。又会有一个新的世界。
王军:我就觉得就想到怎么办、怎么会起作用,现在答案在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做我们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这么去做,这就是一个有希望的社会,如果一旦想到这一点,我想我首先讲的我自己来做,如果我自己来做,我们的生活也充满了希望。
问:几位老师好。我自身也是一个景观设计师,感觉今天来这个沙龙来对了,听到你们说的环境的一些问题,也很有体会,包括我们现在做的项目,就是一些湿地的减少,矿区塌陷地面积的增加,面对这样一些环境的问题,您觉得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说直接面临改造环境的一类人群,您觉得——当然我在专业上有许多限制,比方说领导还有甲方政府的一些政策对我们的限制,我想听听你对我们的建议,我们应该怎么做?
王军:我就觉得景观在中国古代就是园林,你们是园林师,我就觉得应该是这样,就突然出来一个景观,景观这个概念是从西方引过来的。我就觉得景观专业应该叫做园林专业比较好。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园林真的是中国文化最高的东西,为什么是最高的东西,就是你看这东西是不是中国的建筑,你就首先看这里面一定是有一首诗在里面,就七分主人三分匠人,就是这个业主人身的境,他要用一首来表达,然后他会请一个园林师把他这个诗给造成一个园子,能把这个自然对生命对彼岸……像北京有很多私家园林,这个宅和园都是相伴相成的宅就是此岸,人就是彼岸,他可能有很多的太湖石,就叠在宅和园的那个口那儿,你钻进去就别有洞天世外桃源。我最近写的文章就是写的那个太湖石,我就觉得那个太湖石是太不容易的东西,因为把他把岩石取下来以后,要摆到河里面要浸泡,用水来冲刷他,要经过一代人甚至更长时间,我这代人是用不了的,我的孩子来用,这就是一种对待后人的态度。
我好几次调查,就是我在湘潭里面,就北京城的发祥地的根就在那个地方就被中信公司给拆掉了,那个太湖石,那几个残破的太湖石真的就是代表一种人类的文明一种道德一种背叛。我就觉得景观师要学一学太湖石的建设,我是很肤浅的说一说。
朱幼棣:因为这个景观园林我没有研究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业,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工作,刚才他提的问题非常好,我想我就提一个建议,因为景观设计师他比较考虑一个小的环境,局部的景观,现在介绍我们美丽中国也需要,但是小的问题上考虑景观或者园林设计怎么跟大的环境大的生态大的城市融合起来,中国的一个大的景观,包括历史地理都是有很多小的景观所组成的。如果小的景观很出问题,那大的景观一定不会和谐,不会有特色,我的建议就是能够不断的携手西方比较先进的技术,还有传统优秀的文化,然后既做小的也做大的,这样对我们国家和民族比较有利。
问:我觉得我和朱老师有些渊源,朱老师是山大毕业的,我也是,然后今年我来到新华社工作,在新华社的摄影部。对朱老师的《大国医改》也拜读过,朱老师我想问中国从02年至今的一些医改,但是一直存在就是两个问题,一方面就是说以药养医的现象,另一个还是改革还不是彻底,就是看病非常难的问题,我想问一下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就是如何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再就是十八大刚召开,然后政府报告我想请你从专业的角度来解读下,国家一到五年之内还会有进一步的作为吗,第二个问题就是今天是比较特殊的日子,是国家重点考试,我有很多同学也参加了,而且网上一个数据是有两万岗位,今年有十五万人报名。所以我想问一下,你对这个的看法,以及对我们这些刚刚踏入职场,以及没有踏入职场的年轻人有一些什么样的建议和看法?
朱幼棣:我想医改问题还是先放一放。因为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也有很大的问题,特别是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但对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和公立医院的改革还没有真正的展开,还没有真正的深入下去,因为医改定的目标,初步完成是在2020年就跟十八大提出翻两翻的小康目标是一样的,虽然是慢了一些,但是对老年人来说是很不幸的事情,他可能等不到十年,我们希望医改快些,但是医改牵涉的面很广,而且又形成很多利益集团,利益格局。他深入下去还是很不容易,但是本届政府我们 希望他有很大的作为。
但是最近考公务员增多,这是一个令人喜忧参半的现象,喜说明是我们政府凝聚力的增加,很多青年愿意到政府里面工作,另外一个优就是我们说市场经济发展改革并不好,我们是十七大提出来,建立一个市场经济,在九十年代很多人都愿意下海,包括下海和创业,现在下海创业的时候不断的有所减少,而且报考公务员想考铁饭碗这个现象是增多了,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 说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并没有取得很明显的进展,而且近年来通过实体经济还是有所萎缩,创业对市场里面风险增大,从这方面来看,还不是一个好现象,所以共产党凝聚力的增加,和青年人和市场经济的风险增大,从这个方面来看还不是一个好现象,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喜忧参半的问题。谢谢!
主持人:非常感谢老师的辛苦解答,也非常感谢今天大家的到来,朱老师在书中有一句感叹。我觉得通过咱们现场活动和媒体的报道,我觉得老师从事的事业,还有咱们将来所发生的事情,肯定会有更好的一个继承和发展,然后现场提问的可以到我这里来领书,另外咱们书店上面也有王军老师和朱老师的书。希望大家多关注读书会、多到读书频道看一下活动预告。非常感谢今天大家的到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