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自救

李娟2014-04-12 09:19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娟 意料之中,三元股份(600429.SH)成为了2013年度乳制品行业中为数不多的亏损企业之一。

4月9日晚,三元股份发布的2013年年报显示,其去年营业收入37.9亿元,完成年初42亿元计划的90.1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2.27亿元,同比下滑790.64%,亏损程度超出了此前的预期值。

在过去一年中,尽管乳制品业遭遇成本上升,但受益于行业产品结构升级加速、消费者信心回升等因素综合作用,不少乳企顺利实现了营收和利润的增长。

在2008年那场席卷整个行业的三聚氰胺事件中,三元是少数几家平安“过关”的乳企之一,收购三鹿更是被视为三元即将从区域品牌跨越成为全国性品牌的重要一步。2011年底,三元再度吞下湖南太子奶集团。

但时至今日,三元不仅没有实现四年前放言的“进入中国乳业前三名”的目标,而且受收购资产的拖累及内部机制等因素影响,其原有的华北优势市场也开始遭遇竞争对手蚕食。

3月初,三元股份宣布募资不超过40亿元用于自建一个年产5万吨的现代化奶粉加工厂项目,同时向复星系PE定向增发20亿。通过引入外来投资,布局高毛利奶粉业务,三元希望凭此实现突围。

只是内部痼疾未除,外部又有竞争对手夹击,留给三元的机会还有多少?

亏损

事实上,从2013年一季度开始,三元便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3年1-9月,三元累计亏损8658万元。到了第四季度,其单季亏损额甚至超过了1亿元。

其2013年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三元旗下8家子公司、参股公司中,只有迁安三元食品有限公司、天津三元乳业有限公司实现盈利,其余6家均出现亏损。

曾经接受三鹿相关股权的全资子公司河北三元食品有限公司(下称“河北三元”)更是连续多年亏损,此次亏损额达到6813万元。

三元方面将上述巨亏的原因归结为奶源紧缺、原辅材料价格上涨、乳品行业增幅放缓所致,称“过去一年是公司较为困难的一年”。

直观的看,这样的表述并没有问题。由于牛奶产量降低、饲料成本、劳动力价格升高等原因,导致生鲜乳价格一路飙升,价格从年初的3.4元/公斤升至4.16元/公斤,涨幅逾20%。

乳业市场更是因此一度出现了严重的奶源紧缺现象,被称为“奶荒”。从2013年年底开始,乳制品企业间竞相“涨价自救”。

但值得注意的是,同样和三元一样面临成本压力的其他乳企,在2013年全年的业绩却大多可圈可点。

如光明乳业(600597.SH)实现营业总收入162.9亿元,净利润4.75亿元,均实现同比增长;蒙牛乳业(02319.HK)全面营业收入达433.6亿元,净利润达16.3亿元,亦实现增长;伊利股份(600887.SH)业绩预告称2013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有望同比增加80%左右,达到约30亿元。

事实上,尽管2013年整个行业遭遇成本压力,但是产品结构升级加速、消费者对于国产乳制品信心亦开始回升。在此大势下,很多企业通过产品结构升级,扩大市场铺货,重点扶持单品等方式,实现了营收和利润的增长。

“而三元在内部优化调整、资源整合、销售渠道维护等方面做得并不到位”中投顾问咨询食品行业顾问崔瑜告诉经济观察报。

此外,三元股份此前收购三鹿奶粉和负债累累的太子奶资产整合不利,亦直接拖累了业绩。河北三元亏损6813万元,而其2011年底收购的湖南太子奶集团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更是亏损达到9267万元。

困境

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中,行业巨头伊利、蒙牛、光明均被卷入,全国停产的乳制品企业接近200家。而三元却躲过了这场乳业安全危机,是少有的几家没有涉事的乳企之一,三元的公司公众形象亦因此得到大幅提升。

这原本有可能成为三元摆脱区域性品牌定位、升级为全国性大型乳企的难得机会。而且在政府的主导力推下,三元更是上演了一出“蛇吞象”收购,拿下了三鹿的全部资产。

在收购前夕的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三元董事长张福平放言:“三元的目标是进入中国乳业的前三名”。

或许是为实现这一梦想,2011年底,三元股份又再次跨地域收购负债沉重的湖南太子奶。

但遗憾的是,这些大手笔收购并没有帮助三元“做大、做强”,相反,由于整合不利,收购“后遗症”直接拖累了三元的业绩表现。

翻阅三元股份年报发现,2008—2012年,三元股份的主营业务——乳制品常年亏损,而勉强维持其整体盈利的原因竟然是其对麦当劳、八喜等企业的投资收益。

以2010年为例,三元股份当年利润总额为7068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5146万元。但同期三元对麦当劳的投资收益为9433万元。

在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乳业分析师陈连芳看来,三元整体产品结构主要集中于中低端液态奶,在附加值较高的高端液态奶和奶粉业务上布局较为欠缺。

此言不虚。2011-2013年,三元液态乳营业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81.9%、84.4%和84.98%。

而集中于中低端液态奶的产品布局直接导致起了三元盈利能力低下。一个业内流传的数据是,国内中低端液态奶的毛利平均在26%,而乳粉,以婴幼儿奶粉为例,毛利则能达到50%。

而三元面临的更为深刻的问题是管理和内部机制问题。

奶业专家、广东奶协顾问王丁棉曾用三个词来评价长久以来国企体制运营下的三元股份:用人机制不佳、管理保守、怠惰应对市场。

这些问题在三元整合三鹿时暴露无遗。三鹿奶粉销量曾经排名行业第三,仅次于蒙牛伊利,其最大优势就是遍及全国大中小城市的业务渠道。这亦是吸引三元接手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受制于国有企业决策迟缓、资源调度欠灵活等一系列原因,三元最终未能顺利接管下三鹿建立的渠道资源。陈连芳认为,三元没有抓住机遇的原因是战略不够明确和团队建设上“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就好比几个人一起走,地上有一块金子,要比拼的就是你的眼睛到底能不能看见、看见后你愿不愿意蹲下去捡、你蹲下去的动作是不是足够迅速。”北京普天盛道企业策划机构董事长雷永军认为,三元的问题就在于它用国营企业的做派去和市场化管理的伊利、蒙牛竞争,“那肯定是不行的”,他说。

乳业专家宋亮亦认为,三元内部管理体制需要一个彻底的改变,即必须形成一个带有激励性质的管理模式,集团必须给分公司灵活和充分的放权,这才能帮助其在后续产品创新、市场开发、渠道建设上实现突破和创新。

突围

改变,已经迫在眉睫。

为提高利润,三元已经开始布局婴幼儿配方乳粉业务。并迫切地想要将新业务的市场延展至全国范围。

自2013年5月份开始,中国婴幼儿奶粉整顿工作正拉开序幕,乳业兼并重组亦此起彼伏。一个清晰的信号是,伊利、蒙牛、光明、三元等龙头企业将成为政策支持的重点。

2014年初,中国乳业协会公布了第二批乳企产品推荐名单,三元成为被推荐的六家企业之一,顺利入选婴幼儿乳粉“国家队”。

尽管坐享政策优势和政府扶持,但三元想要依靠做大奶粉业务实现突围,还将面临重重挑战。

三元奶粉品牌在三四线城市知名度并不大,铺货率亦较低;而一线市场几乎被外资品牌充斥,连蒙牛、伊利这样的国内乳业大佬都尚未分羹成功,对区域品牌三元而言,难度不言而喻。

三月份,三元对外发布了其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称将募资不超过40亿元用于自建一个年产5万吨的现代化奶粉加工厂项目,同时向复星系PE定向增发20亿元,锁定三年,复星系占增发后股本约20%。

显然,三元急欲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复星集团拥有强大的资本运作和整合能力,引入复星系PE作为自身的第二大股东,将有望为三元带来资源整合和管理效率的提升。

在宋亮看来,引入外来投资者只是三元改变的第一步,“后续如果不从内部管理、营销变革、渠道改造上下功夫,三元面临的问题就很难改变”,他称。

除此之外,三元需要警惕的,还有日益强劲的竞争对手。

与三元连续多年业绩不振形成对比的是,遭受三聚氰胺事件重创的蒙牛、伊利、光明在2009年均以营收7%—68%不等的增长扭亏为盈。而在过去几年中,通过收购优质乳企、建设奶源供应基地、加强供应链管理、引入国际乳业合作伙伴等方式,这些乳业龙头大多已经实现了市场规模和利润的大幅攀升。

即使在三元最为优势的大本营北京市场,都不乏这些竞争对手的身影。数据显示,由于竞争激烈,目前三元液态奶在北京区域市场占有量也已经从鼎盛时期的80%缩减至50%左右。

不得不承认,对于想要成功实现“突围”的三元而言,留给它的时间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