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济视角解读社会事件

言咏2021-04-21 14:31

言咏/

延安车祸选题的基本操作想法是,用经济视角解读社会事件。因为我们是经济类周报,当面对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时,如何呈现才不败于时效,如何呈现才更符合自身的定位,这种方式无疑是值得探索的。但如何才能找到其中真正的经济逻辑,不“生靠”,很关键。

就延安车祸这个选题来说,掰开来看,其逻辑关系是有好几个层次的。

第一层推演是,这起事故让我们注意到这条公路,是一条事故频发,最危险的道路。

这一点在目前的稿子中基本可以成立,但采访和数据上给予的佐证还有所欠缺,引述其他媒体的报道稍多,自己的采访多是印象式的。我还想知道它危险到什么程度,是不是比别的路就危险得多?其实在全国的高速路系统中有很多“危险路段”,这条路怎么个更触目惊心法?

第二层推演是,为什么这条路会如此危险?其背后映射的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简单地说,经济发展了,路上跑的车多了,大货车多了,事故更易发了。这个推演也成立。

但我觉得,下面的问题,应放在一个大的交通基础建设下看,而不仅仅是这条路本身。这条路之所以会成为危险的路,是因为一个本来闭塞的地区经济发展了之后,有着强烈的人员、物流往来需求,但由于整体交通基建的不匹配,包括航班少,火车运力不足,最后,把人和危险物品都压挤到了最危险的公路上。

我们现在的采访,过多地把眼光局限于公路本身,纠结于公路当初的设计是否没有预料到经济腾飞之后的车辆密度。其实,板子最后不应该打到公路上,这起事故背后的深层原因显然不是这个。公路长途运人,运危险品本来就是非常危险的,不是当初设计四车道还是六车道的问题。可以反过来想一下,如果当初估计充足,设计了六车道,能避免这起事故吗?不能。

过载的能源走廊,一个经济高速成长地区,物流人流等都依赖于这样一个通道,事故的发生几乎是必然的,区别只在于问题的大小,不过根子上的错确也不在公路本身,是因为没有建立一个更为合理有效的交通网,但这又不是延安一地,甚至陕西一省可以解决的。

其实,我们的采访中已经有被采访者点出这个问题了,只是我们没有提出来,作为逻辑线条的一部分去考虑。如果依照这样的逻辑,整个稿子的结构可以调整。从事故现场引出导语后,第一个分标题就写“危险的路”,然后写这条路背后的地方经济的变化,这个变化导致那些曾经闭塞的黄土高原上的地区,如今有了强烈的对外交流需求。之后再写,这样一个有着高度交流需求的地区,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是最危险的公路,这种依赖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国情和原因?不能改变吗?

目前稿子的采访,细究起来,其实在支撑逻辑判断关键点的采访是有欠缺的,原稿最后几段出现了记者跳出来评论来“圆场”的情况,删掉之后,我们采访的两个交通规划专家又没说到点子上,这也是为什么评报会上会有“最后建设性这一块感觉没说透”这样的意见。

(作者现任经济观察报评论版主编)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评论版主编
武汉大学法文系毕业。08年入职机动记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