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学者寄语三联八十寿(6)
导语:人一辈子写不了几本书,很多出版社会有很庞大的出版计划。一个作者对出版社可能只是沧海一粟,可是写一本书是一个作者生命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人一辈子写不了几本书,互相能够沟通,每一滴水和大河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

 

 

学者 杨念群

和三联的渊源是和《读书》有关系,我第一篇文章是关于“西方传教士有关中西文化冲突”文章,后来逐渐给《读书》陆续写了各种类型的文章,比如书评也有自己的一些感受、随笔这方面的。三联给我的印象就是它一个精神的圣殿或者说精神家园,用“家园”这个词更恰当一些。我觉得三联书店在同类的学术出版社中是最有特点的,不仅是它有非常好的学术出版传统和一批好的出版人,主要是有特殊的品位和见识。还有三联不仅在学术的品位上而且在其他的出版方面也特别注意细节,比如说它的装帧设计已形成自己特别独到的风格。这种风格是其他出版社竞相模仿,又无法模仿像的。可能这种装帧设计和它的精神气质的传承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包括现在一些出版社也在和三联的装着风格和它的气质在竞相效仿,但我觉得三联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最好的,还是我们最认可的。所以我们把我们的书放在三联出,有方方面面的考虑,一方面是三联的历史积淀,由一批老的出版人,他们的眼光和他们的品位。

还有三联从80年代以来,以读书为中心,它形成了一个比较活跃的思想重镇。有很多出版社可能出版一些比较学术的书,但在思想精神方面的传承就没有三联的独特性。这是我们愿意把书放在三联出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第三个原因是三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品位,它的装帧设计、编辑风格,都是其他书店包括一些学术的出版机构所不具备的。所以我们更愿意把自己的著作放在三联,在三联的脉络中出书我们感觉有一种精神的寄托、传承,有一种很贴切的吻合的状态在里边。所以我们更愿意和三联的出版人、同仁、朋友在一起。

当然,三联还给我们一种家园的感觉,它每年举办的演讲、读书人的聚会都给我们一种学术人之家的感觉。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家随意的通过一种轻松的交流、互相碰撞交流,所以三联整体感觉是给我们一种出版家园的感觉,或者说它兼有这样的功能,给我们的感觉是一种学术归属感和一种精神归属感,这是其他出版社很难达到的一种气质。

学者 张旭东

非常高兴今年是三联书店80周年纪念,我会想自己和三联第一次合作是25年前,也就是有四分之一世纪了。可以说我个人的学术活动整个是和三联联系在一起的,最早和读书,然后和文化中国和世界编委会,新知丛书,现代西方文库等等一系列,自己学术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和三联的编辑有非常密切的合作。对我来说三联书店代表着中国一个独立的知识界和思想界,我觉得这非常重要。仅仅大学是不够的,一个书店能给人创造一个整体的知识气氛,我想三联是起到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我也特别希望有更年轻的学者在学术的起步阶段就能和三联开始合作,由书店的工作带起中国一批新的学者和创造出一个新的知识界。

学者 李猛

 我们这一代读书人都是在读三联书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我们都非常感谢三联的编辑所做的巨大工作,我们衷心祝贺三联书店80年的店庆,希望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将来能有机会继续读三联的好书。谢谢三联!

学者 吴飞

从读书的时候起,读的一半以上的书都是三联出的,所以对三联非常有感情。后来我的一些书也是在三联出版的,而且和三联的很多编辑都是非常好的朋友,可以有很深度的沟通,我自己的书也在三联出,以后会有更多的书在三联出版。在现在的文化格局之中,我认为三联应该是最好的出版社。希望以后能够把如学术输出和文化高品味的文化著作的传统继续下去。

学者 杨早

 作为三联的作者和编者,三联是特别让人放心的一个出版社。基本上把自己的书交给三联,你可以肯定它出的书一定是一个水准线之上的出版水平,有的时候你还会惴惴自己的书是不是配得上三联这个品牌,但总的来说和三联的合作一直都是一个非常愉快和愉悦的过程。而书在三联出版社出版之后,它本身在文化界或文化出版市场上的这个品牌高度也是很多出版社所达不到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更愿意把自己的著作和三联做一个双赢的合作。这是作为作者和编者的方面。那么作为读者,三联一直是陪伴我们在思想道路上的成长,那个时候逢三联出书我们都会关注,慢慢的现在我们可能会有所选择,但总的来说三联书店代表个人阅读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阅读维度,他也是可以了解中国思想界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有三联的存在会让中国的思想生活变得更加丰富而且有趣。

三联80岁了,80岁对于人来说是一个很成熟的年龄,对于一个出版社来说很多事情还是大有可为的。尤其现在中国社会属于一个强烈的转型期,那么怎样在这个转型期里边守住一些东西、开发一些东西,其实出版社还大有可为。那么具体来说我希望三联书店的出版物能够在保留自己文化品位的基础上更新、更活,能够赢得更多人的喜爱。

三联老同志:
 

曹健飞

三联书店80周年对我来讲是十分激动的日子,因为是三联书店培养我,我一辈子就在三联书店工作——发行工作。我是1939年参加新知书店的,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封了我们店,我也被捕了,后来取保释放。当时全国三家书店除了重庆以外,都被封了,有些地方人被捕了,有些地方经理牺牲了。比方贵阳,我们经理孙家林,他现在还在,现在已经97岁半最近我给他通电话。皖南事变以后除了重庆之外,全国三家书店都被封了,当时周恩来召集我们书店领导徐雪寒等在重庆谈话,布置三家书店改变方针。要到解放区、海外去发展,另外在国民党统治区要建立2线、3线的机构,我们根据周副主席的指示,当时派了李文、刘大明到华北开了华北书店;在延安开了新知书店,后来和新华书店合并了;在苏北开了大众书店,在胶东解放区开了光华书店。

在国民党统治区全地开花,2、3线书店开了100多家。所以虽然国民党反动派把三家第一线书店关掉,但是后来队伍更强大了。今天回想起来,三联书店从1935年新知书店创办起就直接受党的领导,因为新知书店就是党办的,后来的读书出版社、生活书店在抗日战争开始后也接受党的领导。回顾这段历史非常经典,我个人来讲,被捕两次,另外我经历的三家书店:贵阳的新知书店,1946年在广州被封掉的(书店),1947年在台湾被迫停业的(书店),当时我的同志们就是这样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当时尽管条件艰苦、生活艰险,回想起来我仍是书店教育成长起来的。今天回想起来,这三家书店本着韬奋先生的教导,竭诚为读者服务。这一条是最重要的,我希望三联书店今后本着这条原则,无论发行还是出版方面都要本着韬奋先生的教导“竭诚为读者服务”。这样才不辜负已经牺牲的同志、老领导、创办者,我简单就讲这些。

沈昌文

今年是三联书店80高寿,我非常高兴。因为我基本上和三联书店同龄,又基本上是三联书店培养长大的人。在三联书店老前辈的培养下,自己才能够做编辑出版工作。我在三联多少年自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体会,我现在也经常和三联的老同志讲,和那些同事宣传,我觉得三联作为一个出版社,尽管上边给我们规定是经营性的出版社,可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公益事业,我们三联的公益事业是非常有历史渊源的,一定要努力把它办好。比如说要办好韬奋图书馆、书香小巷、韬奋门市部等,这些都是具有公益性质的事业。

我希望我们根据韬奋先生的精神应该大力的发扬,把它办好。这是我们有区别于其他出版社的地方,因为我们历史悠久,有那么长的时间的老前辈给我们做出的光辉的榜样在前面。所以这是我对三联未来的祝愿。希望将来更加兴旺发达,三联不仅是在近期的效益上,而且要有一个长远的效益、有长远的眼光来发展我们的事业。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