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学者寄语三联八十寿(7)
导语:人一辈子写不了几本书,很多出版社会有很庞大的出版计划。一个作者对出版社可能只是沧海一粟,可是写一本书是一个作者生命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人一辈子写不了几本书,互相能够沟通,每一滴水和大河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

 

 

 董秀玉

90年代实际是中国改革开放深入的时期,整个出版界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冲击,这是大家所不熟悉的。那时我刚从香港三联书店回来,接手北京三联。当时的北京三联经济很困难,不能说“地无一垄房无一间”,但当时60多个人分散在五、六个地方办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我和三联的大伙商量面对这个困境怎么走出去。因为当时虽然我们很穷,但是我们还是有一块三联书店的金字招牌,这是很重要的,这是我们最根本的财富,所以我想一定要把三联书店的文化精神、文化理想传下去,同时要增强我们的实力。当时人民出版社老书社的地下室是三联书店的总部,在那里我们讨论出一个发展战略,基本就叫“一主两翼”:以出版为主,同时把发行。我们要做书店,可我当时看到发行很惨,订单都是零,20本,2本,这个情况怎么做的下去,所以想做连锁书店。因为在香港的经验:可以做不是直营的,不用我们投资的连锁书店。只要经营我们的书就可以了,因为三联书店的名声很好,不收取任何连锁费用。这样增加我们书的销售量,使得我们图书的发货量加大。

“另外一翼”是发展期刊,因为期刊也是三联书店非常好的传统之一,我们一共做过60多种期刊,但后来除了《读书》杂志,我们就没有做其他的,所以我们策划想做一个期刊群,想以“读书”、“生活”、“新知”三个杂志为主干建立一个期刊群,当时设计的是7本。那么第一本最想做的就是“生活周刊”,我在香港收集了很多资料,因为周刊做得好,广告多,那就是印钞机。那就绝对是又存在文化理想又能够用新的经营模式来推动的这种杂志形式。在这之前我想还很少有杂志靠广告来生存这种方式,相当的早,所以我们想从这个方面试一下,把生活周刊做起来。从经营角度看,从根本文化看,“生活周刊”也是我们三联书店创办最好的刊物。一直有想继承前人的传统,把我们的文化精神发扬光大的想法,所以做好根本,把出版工作做好,一主这是;另外把连锁店和期刊群做起来,这基本是我们一主两翼的发展战略。我在三联书店的十年,基本都照着这个方针做,这个过程满艰苦的,尤其是周刊的发展。因为当时周刊也没钱,也没人会做。会做的就是月刊、半月刊,要不就是报纸。所以我们边学边做,很多像潘振平、朱伟包括很多各界大腕都很积极的想把把这个大刊做好,花了很大的功夫,周刊在我们九十年代历史上是个非常非常大的举动。我们三联书店当时非常穷,没有花一分钱,通过合资经营的办法,通过知识界、新闻界合作努力一起做成的,过程很艰难,有的地方还很惊险,但是我想到1999年我们基本开始盈利,而且现在越做越好,真的成为三联书店的一棵大树,一棵有文化影响力的,经济收入很大的一棵繁茂大树。

我93年上任,94年的新年献词写过一篇文章叫《留住尊严,增强实力》。面对市场经济,出版界刚刚开始,不知道该怎么办,很多卖书号的或很多经营不下去的。“留住尊严”就是出版是有尊严的,我们要留住自己的文化理想,但面对市场经济你也要有经营智慧,这样你才能够面对市场经济,能够坚守自己的根本又能够在市场经济里头很好的成长发展。所以我想,这个基本战略对三联书店整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发展是踏踏实实给三联书店打下了基础,周刊起来了,我们的连锁书店最高开到14家,对三联销售量提高,影响力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出版这个方面我们提出了人文精神和思想智慧这样的文化精神的目标,我们所有的书都是有人文精神的,所有的书都是有思想智慧的,这是我们选择选题的一个目标,这样不管你是学术图书或者文化类的中等知识读物、还是大众读物都要有这个精神,才符合三联的文化特色。这样才能使三联的文化品牌越来越积累,越强、特点越突出,品牌越来越响亮,这是有文化精神在里边,所以我想90年代我们一起做过很多事情,从最艰苦的情况下一步步走过来,但是还是做的很开心。因为在整个市场经济当中,我们没有辜负前人留给我们的这个很好的品牌,而且把它继承发扬。

其实大家都说三联书店很好的品牌,有文化理想。经常有人请我作报告,但是面对市场经济你要怎么办呢?我觉得现在问题是把这个分开了,把文化内涵和经营智慧完全割裂开,其实不是,其实留住尊严、提高品位就是经营的根本。所以文化理想和经营智慧的结合是我们90年代出版发展一个很根本的信念。只有把握根本才能做好我们的事业。同时又有经营智慧,两个结合才是双轮驱动而不是空谈理想,或者是只要钱,什么都不要了。这两方面的结合是我们最最重要的体会。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