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的运营之道:应像学校一样

汪晓慧2016-05-26 09:09

四川省简阳人民医院(资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 刘益民/文

我是公立医院院长,医院的天职是做好服务,提升医疗质量,希望医院不需要把更多的精力用于考虑收入,我理想中公立医院的运营模式应该有像学校一样的管理模式和方法。首先是医院不需要过多地想收益的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政府把医院硬件建设好,把人员配备好,把相应的设备购置好,院长负责管理医院。卫生行政部门采用相关的卫生指标考核医院的运行。

绩效

2014年,到任简阳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第一个举措就是深化绩效改革,实行了基础绩效和奖励绩效的分配模式,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倾斜,在保持事业发展的同时,职工平均收入增长10%左右。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我们是这样做的:首先要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他就会主动地、用心地为患者服务,也就是说他不会带着情绪工作。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在绩效分配和晋升晋职,包括外出学习等机会上,有一整套系列手段和措施,调动员工积极性。

比如说绩效分配方案。我们采用的是把基本工资,也就国家规定的档案工资,只要不违反医院的规定,则全部发放,不无故扣减。其实这一部分收入比较低,大概一般员工也就是一千多元人民币。

第二部分,基础的绩效部分。根据不同的层级,也是不同的职称,制定一个基础的绩效,同时这个基础的绩效与基础的任务数相关联。比如说,医生每个月必须要完成相应的门诊人次和管理相应数量的住院病人,高一级的还需要带教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基础的绩效部分就全部发放。这与经济没有任何关系。

第三部分,就是超任务的奖励绩效。这一部分,与收支的结余、成本的控制有一定的关联。如果说医生所在的科室或者医生个人,成本控制得越好,那么产生的结余就更高,那么他获得的分配系数比例相应就更高。

一套激励的体系,除了平常医疗工作的既定体系,同时不同职称还有相应的要求。比如说科研上,必须要哪一级的科技成果,哪一级的论文发表,都有相应的考核的指标。如果说完成了,该怎么奖励,完不成怎么处罚。如果再完不成,一年两年完不成,这个职称可能要受影响。同时对于年轻的职工,也有这方面的考核,必须完成,否则你的晋升晋级也会受影响的。如果完成得好,也是有奖励的。激励机制、科研教学,还有人才培养,都有相应的激励体系。

当然除了这方面的激励以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患者的满意度。我们的考核标准,患者的满意度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我们的满意度要求是必须达到90%以上。我们专门有一个部门,每个月对出院病人、门诊病人做定期的调查,调查病人对医生、科室的满意度。如果说这个科室的满意度达不到90%,那是要受处罚的,每低一分要扣你的分,也就是奖金也好,绩效也好,都会受到影响。所以,不但要搞好治疗,还要搞好沟通,要让患者满意,这个做起来难度还是有的,医生的压力也比较大。

对激励方案的满意度,我们也在员工中做了全面的调查。发出问卷调查1200张,收回来也是1200张,满意度达到了94%。我综合分析了一下,整体的满意度,包括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医生、护士,满意度都非常高。不满意的主要是招聘的工勤人员,也就是保洁员和收费员等,觉得工资待遇还偏低。当然我们也做了很多解释,比如现在社会上同类工种的工资也不是很高,就是一千多块钱一个月。他们没有多少特殊的专长,也没更多的技能,但是能有工作,认真地干,干好工作,以后随着医院条件的改善,我们也会考虑逐渐改善待遇。

我们的这个体系当中,除了当时的激励作用以外,还有一个使人上升的积极向上的空间。我们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人,设定不同的基础绩效。比如说医生的基础绩效,给你设定三千块钱,主治医生可能就是六千、七千,副主治医师可能是七千、八千,每一个层级不一样。如果自己要主动努力学习,努力地提升,还有一系列的激励的上升空间。

我们把医院打造成一个平台,一个有关医生的前途事业的平台,使所有的员工能够积极向上。

通过绩效考核以后,我们感觉到是累,但是医生发自内心喜欢。先是规范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逐渐地他有些喜欢的事情,他就不一定觉得是累,习惯了就不累。

从实到精

这些年随着医改,可能我们就是说还是把一些以往我们不太在意的东西更在意了,整个的医疗服务和医疗的理念更加的人性化,服务流程也更加规范,更加合理。

医院管理肯定是多方面的。医疗、服务、管理、保障等等,核心的肯定是医疗,能够治好病、看好病。但是现在的需求不一样了,单单看得好病、治得好病,还不行,因为老百姓的需求还挺多的,一系列的后勤保障服务,也必须要跟上,包括人文交流,医生的沟通也要跟上。

医院要精细化的管理,迫使医院要动脑筋去做。管理上要精细化,包括医疗技术的精细化,因为如果不精细,自然住院天数要延长,患者不满意,费用增高。如果说再做到诊疗流程管理的精细化,那么患者的住院日缩短,这个服务效率也提高了。

人员管理也要精细化。医生很难当,难当的原因不单单是治病,他所承担的任务还挺多的。比如说我们医院,医生不但承担看病的任务,还有教学、科研、对口支援、下乡等等相应的任务。我们制定了700多个岗位说明书,在原来标准化、规范化的基础上,岗位说明书更加详细规范了该干什么,要干些什么,怎么干。

绩效考核的精细化。针对科室、个人从原来单一的经济指标改为了质量控制指标。原来的经济指标,挣的越多,得的越多,这不符合现有政策。作为三级甲等医院,我们建立了都有相应的考核指标,这个考核指标与职称是挂钩的。对于单病种费用,我们设定了相应的标准。如果超过了控制范围,就要处罚,处罚的力度非常大。当然,精细化管理也有经济管理的要求。首先是控制成本。比如降低药占比。在同样的费用下,医生开单的时候就要动脑筋,在不影响治疗效果,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可开可不开的药尽量不开,这样我们的费用不增加,结构做了调整,含金量更高,收支结余率不但不会下降,还会提高。通过严格的控制比例,控制成本,获得更大的效益,同时也保证了医疗质量,不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这套方案,与刚才说的绩效方案结合起来,我们的医生也会受益。

加强后勤精细化管理,使患者满意度提升。比如说我们现在聘请护工,有40多人的一个队伍,为患者服务;专门推患者、运送患者做检查、做治疗,先把患者的检查预约好,这样不会造成检查浪费,耽误更多的时间,提高效率,缩短住院日。护工、运送队,都是为行动不便的病人提供服务,不收取任何费用,纯粹为提高效率,服务好患者而做。现在在我们单位里面运行,患者也非常满意。

还有其他的精细化管理,主要就是生活服务、病人照护服务,为患者着想,买餐订餐,需要吃什么,我们的餐饮部负责送到病人床前,也是方便患者。我们还邀请专业的陪护公司,为需要提供照顾的病人开展服务。病人照护服务适当收取费用。以前社会上就有,组织混乱,漫天要价。现在有组织地规范管理,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按照标准收费,费用大幅度下降,大概就是全部需要付的,最高的只需要120块钱一天,原来私人陪护都是两三百起。

价值空间

考核体系与医疗质量紧密挂钩。比如说各种比例,今年四川省卫计委给我们三甲医院(三级甲等医院)从医改的角度核定了几个比例。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患者的负担。在不增加费用的情况下,首先就是总费用的控制,总费用增幅,患者负担的医疗费用,下一年的增幅不能高于上一年度的5%。这样的话,首先总量得到了控制,患者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在总量控制,又不影响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必须进行内部结构调整。

第一个结构调整就是药品的比例必须控制在30%以内。

第二个调整是各种耗材的比例,不能超过12%。

还有一个质量控制,就是提高效率的质量,平均住院床日要力争控制在9天以内。通过这样的控制,患者的费用总的没有上涨,而医院的结构得到了合理的调整,收支结余也没有降低,这样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同时医院也获得了相应的效益。

成果首先是让利患者。根据我们医院的运行模式来看,近两年,特别是2013年10月份实行药品零加成以来,让利患者成效显著。以前,我们每年的药品销量大概是两个亿元,在加成15%的状态下,每年有三千万的毛利润。现在药品实行零加成了,这三千万没有了,没有了之后,按照政策,政府财政补助弥补取消加成损失的20%,也就是六百万元,物价调整弥补70%,即二千一百万元,这一块由政府通过物价的调整来弥补,也就是门诊诊查费调高六块,住院诊查费、级别护理费调高九块,简称六九九。

实际上我们测算下来,物价的调整部分达不到70%,只达到了40%,财政补偿也达不到20%,两者相加,只有不到60%的补偿率。药品零加成,每年就“损失”了一千两百多万。实行两年多,损失了三千多万元,实际也是让利了患者。

其次,加快周转、提高效率,节约费用。2013年,我们的平均住院日是10.5天,通过控制,我们现在9.5天,平均床位是缩短了一天,换句话说就是为每一个患者节约了一天的费用。平均下来,一天的费用大概是一千元。我们按每年六万个住院患者计算,大数就是六千万,这个也是提高效率的,让利给患者。

另外要谈的是,在耗材的采购上严格的控制。当然该用国产的,国产的价格相对要低一些,耗材占比控制在12%以内,也减轻了患者的负担。

这一系列的举措,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我们每年提高效率这个账,能节约医疗费用接近一个亿。但是我们总的收入没有下降,通过这一系列的费用控制,老百姓满意,能够看得起疾病,更多的老百姓来到了医院,解决了很多的问题。也就是说原来看五万个病人,收入六个亿,现在看六万个病人,同样也是六个亿,但是结构调整,“含金量”不会降低,反而更高。

服务的量、服务的面更加扩大了,使更广大的老百姓享受到了医保、农合的政策。因为医保、农合的总费用控制,我们每年的医保和农合的费用是总包干控制,就迫使我们还要想办法控制费用,调整结构、提高效率,来解决相应的问题,收到比较好的效益。

对于未来,我的想法是医院在整个大的医改框架下,限制规模的发展,从规模发展向质量效益转变。我更倾向于向台湾医院学习,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实施标准化和精细化的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方便医院管理、方便医疗服务、方便患者就诊,向质量效益型去发展。当然我们要达到这个水平,肯定是短期内乃至很长时间都不可能,但是我们觉得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特别是县级医院,因为要求大病不出县,向规模效益发展,这个难度还是挺大的。当然现在还可以鼓励民营医院发展,这也会弥补公立医院医疗资源的不足。

(本报记者汪晓慧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