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治霾再“放大招”:28个专家组亮相“2+26”城

董瑞强2017-09-28 15:50

(全景图片)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董瑞强  9月27日上午,经济观察网记者从环保部例行新闻发布会现场获悉,目前,环保部28个科研团队已成立并下沉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开展驻点指导工作。

环保部宣教司巡视员刘友宾在发布会上表示,《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方案》(下称《方案》)明确提出,要对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实行“包产到户”的跟踪研究机制,成立28个跟踪研究专家团队,对“2+26”城驻点指导,掌握防治工作的第一手资料,提出“一市一策”的大气污染综合解决方案。

9月14日,上述《方案》在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领导小组组长、环保部部长李干杰主持召开的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暨攻关项目启动大会上被讨论和通过。

据刘友宾介绍,跟踪研究工作组由国家队和地方科研人员共同组成,每个工作组由1个牵头单位和3至6个参与单位组成,根据城市规模和秋冬季重污染过程情况适时调整队伍规模,确保跟踪研究人力充足。

同时,成立污染来源解析与成因分析、污染源清单编制与控制、管理综合决策支撑三个技术专家组,为各城市的大气污染来源与成因分析、污染源排放清单与控制、综合决策及监管平台建设等方面提供后台科技支撑力量,确保跟踪研究工作的规范性和成果的一致性与可比性。

“通过跟踪研究工作,一是掌握当地大气污染第一手资料,获得详实可靠的数据,有效支撑大气环境管理决策;二是与当地各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紧密结合,帮助地方解决实际难题,解决科研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三是帮助地方培养大气污染防治研究人员,提升地方大气污染防治能力;四是为正在开展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等环保重点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刘友宾说。

此外,李干杰在上述攻关项目启动大会上指出,当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存在薄弱环节,采暖季空气质量改善不明显,重污染天数居高不下。必须强化科技支撑,找准大气重污染的成因和来源,研究更有效的措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大气重污染问题。

李干杰表示,开展攻关工作首先要做到“说得清”和“让老百姓心里清楚”,通过集中攻关,定量化、精细化弄清京津冀及周边大气重污染的成因和来源,形成整体系统的科学认知,同时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坚持为管理决策服务,帮助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做好成因分析并提出决策建议。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2+26’城要为跟踪研究工作组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及时摆问题、找难点、提需求,并对跟踪研究工作组进行监督评估。总体专家组要切实做好技术把关工作,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各课题负责人和全体科研人员要认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保证科研成果 ‘落地开花’,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李干杰强调。

大环保新闻部记者
关注国家工业、环保领域产业政策,重点关注钢铁行业、电商、环保、新能源、高端智库等相关方向。擅长深度报道和人物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