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流传》为什么能这么火?导演田梅讲述幕后故事

张向东2018-04-28 10:45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向东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的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第一季已经于4月21日正式收官了。节目单期全国网收视率最高达1.47%,平均收视率为0.96%,豆瓣评分一度飙升至9.4分,创文化类节目新高。节目受到《人民日报》连续三天刊文点评,被写进“两会”政协提案,并作为中国原创模式代表在戛纳电视节推向全球,同时借助融合传播在新媒体平台呈“刷屏”之势,掀起全社会文化热潮。舆论称赞《经典咏流传》坚守艺术品质和文化立场,带给观众复苏文化记忆的历史呈现,唱响民族文化发展的时代强音,成为激活传统文化的又一成功范例。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总监张国飞的话来说,这档节目是直接响应和落实了总书记的“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号召。《经典咏流传》原创“和诗以歌”模式,用推动电视文艺创作由“高原”走向“高峰”的价值追求,展现了新时代的新文化、新气象。

“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不好做,因为大家都觉得是‘阳春白雪’,不够‘下里巴人’,要真正做好,确实是很艰难。”央视导演田梅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如此说到。参与节目的研发和制作,常常让她带着焦虑熬到凌晨三四点,但她仍然乐于在这条路上坚持。有一天,她发现自己9岁的女儿能够轻松背诵并唱出《明日歌》、《墨梅》这样的诗词,一种发自内心的欣慰和成就感,让她暂时忘记了节目制作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与疲惫。

女儿能够迅速掌握这些古诗词,并不是因为接受了专门的古诗词听读训练,而是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这些传统知识。田梅在担任《经典咏流传》制片人和总导演期间,每天都会听大量的诗词音乐小样,观看无数遍节目样片。而陪伴在一旁的女儿,在不知不觉中也渐渐学会了这些诗词歌曲。

谈到《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的创作目的,田梅表示:“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节目,也是希望有一些正面的,积极引导青少年内在价值观的东西。”为此,整个团队筹备了两年的时间,从诗词选择、歌曲创作、艺人邀请,到舞美布局、灯光大屏、内容策划……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打磨。“我们这个项目,积聚了国内最好的团队。就是这样的一个舞台,当你告诉他,我做的是一件什么事的时候,每个人都会特别真诚,怀着一份敬畏之心在做。我们肯定是希望在这个市场上没有太多负面,更多的是一些正面的积极地引导。”她说。

TFboys是备受年轻人喜爱的一个组合,节目组把他们当中的王俊凯请到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并由他来演唱这首最具传唱度、最适合进校园的歌曲——《明日歌》。这首诗词是由明代弘治三年状元钱福根据文嘉诗文修改而成,文字中充满了对时光流逝、失不复来的感慨惆怅。很多人都能脱口而出其中的一两句,但大部分人早已无法记起诗词全文。钱福这个人,以及他所表达的初衷,早已淹没于现代都市的车流和钢筋混凝土丛林中。“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简洁易懂的诗文、朗朗上口的旋律、轻快明朗的节奏,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的完美融合,让这首作品一经播出,便迅速走红各大校园,俘获了一大批青少年观众的心。更有网友评论称这是一首“拯救拖延症的洗脑神曲”。

“为什么我们要找王俊凯来唱《明日歌》?他对年轻人的号召力是有的。包括张杰唱《少年中国说》,我们选的这些诗都是代表某种价值观,给到每个艺人的时候,至少要给他三到五首诗词备选,这三到五首诗也是经过大量的筛选,要分析艺人,这个站在舞台上的经典传唱人,身上所具备的一种气质,与当下社会所勾连的一份情感,我们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来帮助其筛选适合他的词曲,选完之后让他自己再选,这个磨合的过程真的是很艰难的。”对于一档融合了传统诗词、现代音乐、舞美灯光的大型文化类视听节目,田梅表示,节目组力求在每个环节都做到专业:文学的专业、编曲的专业、演唱的专业、舞美的专业……以及价值观的专业。

说到专业,曹轩宾在录制《别君叹》时,请来了古琴专家、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赵家珍老师,她带来了一把拥有800年历史的南宋古琴,为这首歌曲进行伴奏;龚琳娜将中国古代体量最大的一种乐器“编钟”搬上了舞台,奏响了震撼人心的“王者之音”;88岁的中国第一代钢琴家巫漪丽,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钢琴,在舞台上重奏《梁祝》经典,引发全场观众起立致敬……此外,在音乐创作上,节目组找来了资深音乐人贾轶男,并让他按照自己12岁女儿能听懂,能学唱的标准来为《经典咏流传》创作歌曲。王俊凯的《明日歌》、黄绮珊的《陋室铭》、吉克隽逸的《故乡》,就是出自他之手。

除了在音乐创作方面精益求精,文学知识的普及和传统文化的传播更是这个节目的核心所在。节目组找来了清华、北大、人大、北师大等文学专业的教授,组成了一个专家顾问团,来为节目诗词的选择做一个前期梳理。工作量极大且非常繁琐,专家和节目组需要从古今中外瀚若星辰的诗词经典中,筛选出适合用来改编演唱的那一小部分。在每一个细节面前,镜头总是一闪而过,然而背后的过程却是充满了艰辛与坎坷。

把古典诗词跟现代流行元素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并能俘获现代流行文化消费环境里观众的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副总监、节目总策划许文广曾提出:“我们是在寻找央视文化节目新的破局,这种破局不只在于电视节目形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节目立意的新突破。”《经典咏流传》抛弃了音乐节目的竞演模式和文化节目的答题模式,重新研发出一种“轻赛制、重传播”的架构,核心诉求紧紧围绕古典诗词的旋律新编、歌曲演绎、大众传播,强化时代性和时尚感。这不只是节目模式的创新,在立意层面也实现了突破,旨在引发新的文化现象,号召、动员和参与一种全民互动传唱经典的文化行为。

除了克服创作过程中的重重难关,主持人与鉴赏团的设置,也是经过节目组精心设计与安排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是节目的鉴赏团嘉宾之一,同时也是“节目的灵魂人物”。“他能把每一首诗都解读得非常棒,将古人创作这首诗时的感受与当下的情感进行一个特别好的勾连。我们不是简单地解读那个历史时期的诗意到底是什么,而是用那个时期的历史意义与当下的情感做一个连接,这就是这档节目的一个影响力。”田梅在评价康震时提到。此外,鉴赏团的嘉宾还有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音乐人庾澄庆、主持人曾宝仪。在台上,他们从不同视角、诙谐轻松又深入浅出的点评和解读,可以让普罗大众在更短的时间里,触摸到那些经典诗词的精神肌肤。

张杰演唱的《少年中国说》、谭维维的《墨梅》、尚雯婕的《木兰词》、王力宏的《三字经》、胡德夫的《来甦·秋思》、赵照的《声律启蒙》等等,这些传唱人演唱诗词经典的画面,开始不断霸占年轻人的手机。第10期节目中,金志文伴随着大提琴的声音,演唱了《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中国文学最古老典籍中的开篇诗,行走在缭绕婉转的高远乐曲上,完成了又一次经典与现代的连接。

在新媒体时代,节目的播出只是起点,是激起传播涟漪的第一朵浪花。电视所传递的主流价值,应该达到从大屏到小屏的延伸。《经典咏流传》采用了“1+5”的融媒体传播策略。电视荧屏配合H5互动、微信公众号文章、节目短视频、音频、海报五种新媒体手段,在节目播出时,根据不同终端特性分发内容,从而实现裂变式传播,引爆话题。

就像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党组书记慎海雄在开年的工作会议上所说的,央视要争取的不仅仅是大屏幕,还有亿万个小屏幕,我们生产的节目,要让观众“爱不释手”。所以,电视节目的目标不仅是做好节目、传递好价值,而且要打造大小屏幕全面开花的传播力,让好的内容、让正能量辐射得更广。《经典咏流传》不仅在传播上实现了大屏小屏的“全面开花”,在内容上也找到了一种连接古诗词、流行音乐、舞台视听、价值观这四者之间的讲故事手法。对田梅来说,节目要有故事性,才能做到好的勾连,有共鸣,才能把价值观传递出去。保护传统、注重传承、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积极阳光……这些充满正能量的主流价值观,几乎贯穿了她参与和导演的所有电视节目中:《经典咏流传》、《朗读者》、《开学第一课》、梦想系列等等。

在这个浮躁的当下,许多年轻人都喜欢快速的、刺激的、宣泄的,或者是热闹的。这些似乎都与田梅想要输出的节目样式充满违和感,但她通过对诸多细节的打磨,在某一个瞬间,让主流价值观打穿了那些看似叛逆的年轻情感。她说:“当下社会上有很多负面的情绪,大家都能够理解,但是有一点,每个人都是有共鸣的,我觉得每个青年人都会有一份激情,一份热情,有一份追随的感受,我觉得这种东西是毋庸置疑的。不是说年轻人身上就只有负面没有正面,真的不是这样。”

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