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不能够全部讲,但是可以讲,而且我曾经用这个方法其讲过,而且我曾经在几个大学都用中国的分析方法,去分析西方。最有意思的是,我有一次在海德堡大学讲课,我用中国的透视的方法,就是康熙的一个茶壶上面,你们看到中国古代的茶壶,那个画的房子都是歪的,后面大,前面小,有没有这个印象?房子都是扁的,我用这个方法来解释毕加索怎么把他的形体变成一个平面的。我讲完了以后,有一个教授来跟我说,他真的是一个教授,他说我过去特别讨厌毕加索,觉得他乱画,但是经过听你这么讲了以后,我终于理解了,原来毕加索是想通过错误的透视,来把一个文艺复兴的时候,总想画一个真实的空间出来,好像画的像,画的像,就会把平面变成一个动,这个平面就没有了。大家想想看,如果这个茶壶的平面没有了,感觉上面坑坑洼洼的,其实它并不是一个最好的对壶的本体的显现。如果一个很漂亮的壶,上面有画,但看起来还是一个完整的壶,像这样一种追求,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对于壶本体的显现,叫壶本体,就是物本体。康德的说法就是物本体的一个显现,这个对于壶本体的显现,就通过透视的一种歪曲,有意识的歪曲或者传统的一种方法,让它平面化。
这个事情做好了以后,我们把这个眼光反过来,用好了以后,理解了以后,去看毕加索的作品,就可以把毕加索的很多作品,做一个较好的解释,从而使得很多西方的学者和知识分子开始心中的纠结了,他就看懂了,我想中国人也更容易看懂,如果这样讲的话,这就是你提醒我的办法,谢谢。
提问4:谢谢老师,很高兴今天能听您讲座,艺术是表现人性的,在西方艺术史上,艺术方面的几次重大变革,以及人性的发展,我想另外在问一件事,刚才在断壁的维纳斯里面讲艺术作品它的美,您提到两个概念,就是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我想听听您对这两个主义的理解,他们有什么内在联系或者区别吗?谢谢。
朱青生:很复杂的问题,我主要不敢往太深入的点讲这个问题,一个是西方对于人性的变化的理解,那么我只能讲两点,第一在我们今天所说的古典主义,大家都很喜欢,但是古典主义在法国17世纪建造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专制主义,也就是古典主义是路易十四的时候,用艺术统治人和控制人的感觉和思想的方法,所以这种东西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我的前辈叫简布赞(音)教授说的一句话,牢笼就是牢笼,哪怕是黄金做的。所以要注意到,为什么西方在后来的现代化过程中间,要反对学院派,反对经典艺术,他们不是认为它不好,而是因为这样的艺术,常常会成为权威者的工具,来做对人精神的控制,和对人的感觉的一种检验,这样就把人统治住,所以这个是我们特别要注意的一点,这就是过去的方法。
过去的方法在一段时间是好的,团结很多的人来为这个国家的强大而奋斗,在路易十四的时候是这样。但是它对于人性的整体发展来说是值得警惕的,这个就是我们说的这一点。而艺术比如说刚才我给大家闪现了一下作品,就是博伊斯的作品,它就是一个行为艺术,我也给大家做了一个通知,就是我也参与了一个展览的策划,就是中央美术学院9月7日美术馆,将会有博伊斯的展览开幕,这个展览已经筹备了两三年,马上就要开幕了。博伊斯的作品就是,他自己有一句话,我就是革命,他说的革命不是说他是一个革命家,而是说人应该把艺术看成是对社会的责任和对社会的雕塑。所以刚才我给大家看到的那个作品,实际上就是博伊斯在森林里边扫地,他扫地的目的就是想要表达一个观念,叫保护环境。
而保护环境就是德国绿党的基础,也是博伊斯创造德国绿党的,他也是创始人之一。大家想想看,今天保护环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策,它最早提出来的却是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这就是今天艺术家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所以这就是你想知道的问题,一个艺术家要怎样的来对待这样的问题。至于亚里士多德主义和伯拉图主义,我想这个问题太复杂,太专业,亚里士多德主义就是注重事物的事实,然后加以归纳,实际上在艺术上就会注重对于实际存在的艺术现象的描摹,就再现,后来这个方法被摄影、电影彻底的替代了,所以西方的艺术就离开了这一块儿。
而伯拉图主义呢,主要是注重所有的现象都是一个理念的显现,就是它更注重后面有一个思想,有一个观念,而这个观念后来跟基督教结合起来,成为新伯拉图主义被替代,而成为基督教神学的一个主要方面,也成为后来我们看到的基督教艺术所做的根据,就是基督教艺术中间,无论是神像还是十字架,都是一个象征。后面都有一个理念存在,因为它的基督教本来是反偶像的,他们看到的偶像,只是一个观念的显现和临时的代号而已,这两点都构成了西方艺术史的一个最主要的两大本体的支撑,这就是我刚才想说的,再细的以后再跟你讲,谢谢。
提问5:朱老师您好,西方的艺术史学家,然后都写了不同版本的艺术史,您能不能简单讲一下西方自己艺术史的历史,另外詹森版艺术史在这个体系里面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有什么优势?
朱青生:谢谢,詹森的艺术史实际上是一个教材,不是一个艺术史,是一个艺术史的教材,那么好处是什么呢?大家拿一本回家看看,也很好看,放在家里边。我原来以为会比这个厚一点,我也是今天刚看到,但是我觉得这样厚正好,太厚了拿不动。一本书看完了以后,他就能够很清楚的了解西方艺术的全部,这就是这个书的特点。而且这个书在新版的编排中间,这个更明显。每一段以后还有几百字的提要,这个提要写的极为精彩。我自己看了以后,我都等于对我自己的知识,都是一个梳理,因为我们人类的知识现在很多,需要一个大的框架,使得我们有所着落,像这样就很有用,至于你的第一个问题,说西方艺术史怎么写作。我想又是一个很大的专业问题,我想这么来回答这个问题。
西方艺术史心里其实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关于艺术的历史,就是在历史上出了哪些艺术,然后根据历史的时间顺序,把它排出来,展现出来,第二个更重要,就是透过艺术研究历史,艺术就变成一个形象物,它就变成一个形象学了。也就是说艺术所画的东西,被西方人看成过去的电影,都是很多图,拿它来研究各种各样的东西,所以它就变成这样一个学问,就叫做艺术史了。那么这个艺术史紧接着又往前发展,就是不光把艺术品作为这样的研究对象,而且把一切可以看到的物质、形象和视觉的图象全部看成是研究的对象,这样一来的话,等于我们的语言之外,就有了一套专门研究这个图象的学问。过去在西方叫做图象学,今天我们把它再往前推进的时候,在我们中国,我们更愿意把它叫做形相学,形体的形,相貌的相,这样对这个问题进行更为深刻的研究。这个更为深刻的研究,其实已经到了时代的转折点,因为今天我们这个世界,人类的知识已经不主要以语言和文字承载,而主要以现象和形象来承载,我一还是的时候就说了,而我们就到了一个图象时代,我们到了一个媒体信息的新时代。而媒体信息时代,主要的媒体信息是以图象的方式呈现的,今后这个事情会愈来愈朝这个方向发展。如果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知道人类的文明,正处在一个颠覆时期。
过去我们说文明,就是因为有文字,有文字有历史才叫文明,而今天我们对文明的概念,将会有重大的颠覆,就是文字和语言将会退化到人类精神的一个部分方面,过去几乎是全部,现在会退到部分,甚至会退到不是主要的部分。那么人何以为之,何以寄托他的精神,何以表达他的意见,何以来做人间的交流,所有这些问题都慢慢的逼向人类,要人们来回答。而要来回答这个问题,在学术上从传统的学术方面来看,要通过艺术史做准备,来做方法论的批判,来做方法论的一种练习和安排,但是艺术史上所给予的方法不足够,我们还要有一种面对现实,迅速的指向人类所有问题和所有现象的一种心理准备,只有朝这个方向发展,艺术史就一方面是我们一个从很小的一本书,可以欣赏过去的一个途径,更是给我们一个准备,让我们看待未来和走向精神的新的世界的一个转折,今天就到这儿。
主持人:非常感谢朱老师,如果对这个课题感兴趣,我们可以读一读这本新鲜出炉的著作,感谢各位的大力支持,也感谢各位读者的参与,今天很多朋友都是坐着甚至站着听到最后,非常感谢大家,最后再次掌声送给朱老师。
(根据朱青生国图讲座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