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艺术史的差异:《詹森艺术史》的翻译工作(6)
导语:朱青生: 西方艺术史心里其实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关于艺术的历史,就是在历史上出了哪些艺术,然后根据历史的时间顺序,把它排出来,展现出来,第二个更重要,就是透过艺术研究历史,艺术就变成一个形象物,它就变成一个形象学了。

                        中国艺术的发展

                             构建中国的艺术史体系

    那么西方艺术的本体是什么?在这本书里面我们要看到什么?其实西方也是很复杂的情况。我们先做一个总结,中国古代有的艺术,在世界各国民族都有,就是艺术其实并不是为了做艺术,比如做个长城,做个鼎,都不是为了做作品,但是后来人觉得做的好,就把它当艺术了。中国古代也有专门叫做艺和术的东西,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数术方技,在李约瑟的书里面,把这个数术方技中间跟科学技术有关的写成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但是事实上,中国古代的所有这些活动,其实大部分并无法用理性进行判断,无法对结果进行检验,而所有的这些无法用理性判断,也无法对结果进行检验和重复的活动,这种数术方技,都是古代意义上的艺术。而这些艺术的活动非常的重要,影响到国家,影响到人生,于是在做这种活动的时候,就会把场所做的非常的豪华,把器具做的极为精美。我们今天得到的是这个场所和器具,我们把它奉为宝藏,我们今天拿到的艺术史,实际是当时的艺术活动遗留下来的场所、器具以及相关的一些物质的东西,而真正的活动已经过去了,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吧?所以我们说这是中国的第一概念,就是艺术是各种各样的事情,留下来的一些好看的东西,被后人当做艺术了。

    中国的艺术有过一次自觉的发展,这个自觉的发展是在汉末到东晋的时候发展,然后到了宋元之济,就出现了艺术自觉,然后到了明代,自觉变得相当完整,也出了大艺术家,比如徐渭和八大山人,最后到明末清初,八大也是在明末清初,最后达到了实践上的最高峰,然后到了晚清,最后慢慢被否定。

    中国的艺术到了晚清以后,由于鸦片战争的失败和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国的知识分子像徐悲鸿、吴作人他们,一代一代的人到西方去求取真理,同时到西方学习艺术,于是把这样的艺术带回了中国,建造了艺术学院,逐步的替代了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文脉,开始了一个新的纪元,这套新的纪元一直延续到现在,今天我们一般所说的艺术学院考试的方法,大家在座的人可能有人家里边或者认识的人,考艺术学院,考素描和色彩,就是这个艺术史里的考法,就是这本书里边的考法。但是如果叫八大山人画素描,恐怕不行,八大山人没色彩,王羲之也没色彩,黑的。所以我们知道了,我们今天实际上是在这个地方,引进的是西方的艺术概念。

    但是我们坐在这儿的人,今天我们可是说的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我们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反省这个事情,我们反省的目的是不是我们要了解过去呢?当然,是不是我们要恢复过去呢?未必。接着再往下看,我们再把这个事情复习一下,你看在汉末东晋之间,出现了王羲之,中国艺术自觉了,为艺术而艺术。然后在宋元之济,出现了赵孟頫,他绘画彻底的书法化、笔墨化,从此以后,艺术的本质就是书法这一件事情,等于肩挑两头了。

    再往后,出现了明代的董其昌,这就是董其昌的画,董其昌是历史上最为自觉的一个艺术家,他理解了画应该是一个书法,而书法关键要表达人的文气,什么叫文气?说不清楚,但是文气有一点非常清楚,那就是人气,人文气息,就是人的气息在里边。而至于画什么物不重要,这就是董其昌的说法,他甚至把能画物的人,都把他贬成叫浙派,他认为那些人画的很像,画一个石头就有点像石头,画一个树干上面有质感,他觉得那都是,他还反对,明确的反对。有没有道理是一回事,他反对的对历史的影响如何,又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是一个历史的事实,这就是他做的。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