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那我们先把这样的事情放下,我们先回到我们关于历史上的差异问题,先从这个历史上的差异问题说起。这三样东西我们都知道,后来还发生了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中国其实在王羲之他们写字的时候,也有人专门画画,大家还记得有一个人叫顾恺之,没看过他的画,至少听过他的名字。有一张画传说是他画的,就是比如说女史箴图,传说是他画的,当然我们也知道那是个唐代的或者再晚的一个摹本。那么也就是说我们过去可能会以为,中国艺术中间其实也有两套东西,一套是拿文字做艺术,另外一套是拿图画做艺术,我们也有一套用图画做艺术的方法。但是这个事情还发生过一次转移,这个转移的时间就在宋元之交,宋元之交的时候有一个人,就是说这个事情老早就可能发生了,但是有一个证据,这个证据在宋元之交的时候,有一个赵孟頫,他有一幅画留下来,这幅画旁边提了一句诗,这个诗和画都在我刚才说的,在欧洲的这次展览叫再序兰亭中间,我们也把它展出了,因为这个至关重要,是一个说明问题的标准点,转折点。
他是说什么呢?他实际上说的是这么一件事,他说画画这件事情,其实是应该这么做的,他就说画石头就应该用草书的方法,你会看到这个就是草书,草书就是画石头的办法。然后木如籀,木就是指的画树,画树要用篆书,籀就是篆书的一种,大篆,画树要用篆书的办法画。然后再说第二句话,写竹还须八法通,八法通有很多解释,我们在这儿解释就是隶书,叫八分法、八分书或者八法书。八法书写起来像个八,一撇一捺,这是隶书,隶书的办法拿来画竹子,一翘翘过去,一撇撇过来,他说画画就是这么画的。他然后两句话,你看我们来读他这首诗,这本来是一幅画,他的诗大概写在这个位置,在这个边上,在外面,那么这话是他写的,赵子昂就是赵孟頫,他后来又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了,这个道理至关重要,因为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马上我要说的很多话。
我们再来读一遍,他说石如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那么用现在汉语说,画石头像草书,画树像篆书,画竹子可以用隶书的办法。如果你理解了这一点,你就懂了中国的书法和画法其实是一样的,这就是书画同源的另外一个说法。书画同源有两个意思,当然有很多意思,但是有两个重要的理解的差异。一个差异是唐代的张叶远(音)的理解,他的意思是书和画既有功能上成教化、助人文的公用,也有在方法上都是用笔墨在镌塑(音)上成功的方式,所以它叫书画同源,这是唐代的意思。
但是到了赵孟頫,他是一个宋代的宗室,后来到元代当官,所以他是一个宋元之济的,他的理解是另外一层意思。他说其实中国的绘画,本质上就是用书法来做就完了,这个意思,并不是说书画同源,而是书画就是一件事,就是同,同什么呢?并不是书同于画,而是画同于书,所以中国到现在为止还有这么一个说法,大家在日常的语言中间,看到一个人字写的不好,我们说这个人写字像画字,讽刺一个人。而大艺术家画画,总是最后说某某某写八大山人写对不对?他用写不用画,他是书出来的。也就是说其实是画法要像书法一样来做,这就是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变化。这次变化以损失什么为待机?损失形象为代价。所以中国后来画一幅画,画的像不像不重要,最大的艺术家,我们回头想起来,心里头扪心一问,一定是八大山人,八大山人画的那些鸟都是歪的,大家以为是在讽刺,其实他根本就画不好,他的荷花也是斜的,但问题就在于,那个里边处处都是书法,而画出来什么东西就不重要了,就像徐渭,刚才大家看到他的作品《墨葡萄》,有一次我在美国讲学,我的讲课就放在他们基金会的网上,就收到一个很认真的植物学家的反馈,他说徐渭画的不是葡萄,是一个紫藤。就这一张,他这么一说,我们看也像紫藤,因为紫藤才有一个棍过来,葡萄里面是缺的,而且葡萄叶子和葡萄之间有卷的,我也不知道植物学上叫什么,蔓,可以抠住东西的,紫藤就是这样。他自己写的诗却说它是葡萄,为什么呢?因为他说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葡萄嘛,闲抛闲置野藤中,这完全是讲葡萄的事情。
这样一来,他到底画的什么东西,自己都搞不清楚,喝醉了,或者弄了一点不正当的东西吃了进去,我们今天叫吸毒,过去艺术家叫做放浪形骸小畅而已,就是弄了点东西很兴奋,葡萄还是紫藤自己也搞不清楚,老早就有人注意到这一点,就是赵孟頫之后的元室家(音),其中有一个大艺术家叫做林云凌(音),他就自己说,他说我画的那些东西,就是不求形式,了表胸中义气,他画草、画竹子还是芦苇,他画不像,也不想让它画的像,但关键是胸中的义气能不能表达出来,胸中义气是什么?就是人的存在,人的存在怎么能够通过一个痕迹,能够传达出来,而且使之充满,那这是艺术的一个极高的境界,甚至最高的境界。所以在元代的时候,这个问题就被中国再一次意识,就是中国从此没有绘画,中国的绘画就是书法,大家简单的理解可以这么理解。我当然是为了把事情说清楚,当然事情不是这么简单,主要的就是要靠笔墨来完成艺术的表达,而造型是次要的,这样就比较准确的表达了中国的审美的变化。
这么一来,大家也就进一步理解了为什么在乾隆那个时候,他后来发现八大这个人,其实最喜欢的是什么呢?最喜欢的是临摹王献之的字,就是说他写字平时都是写字,然后写到心机流露处,然后一画,他的那些东西就在里边了。而八大的直接的继承者是董其昌,而董其昌对于徐渭,对于林云凌(音),对于赵孟頫是深得于心,而且把他们的实践变成了完整的艺术理论,这样一来的话,我们就了解了,原来中国的艺术,它是另外一套艺术,中国艺术中间已经跟西方的艺术的本体,相关的这部分已经慢慢脱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