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讲的是艺术史有差异,就是西方艺术史之外,还有别的艺术史,别的艺术史是什么样子呢?这是我说的第一点,第二点,我还想告诉大家,艺术本身可能不存在历史,只有在历史上曾经发生的艺术,艺术史这个概念是否能够成立,是值得怀疑的。是因为在西方的艺术史里边不值得怀疑,因为它是它家里的基础,而且要换了一个什么是艺术的观念,就是把另外的东西作为艺术,也许艺术史的概念就不成立,这样的话我们的问题就更为深入到,就是对这个学科的本质的批判上去了。因此我今天就这个问题,对大家略微做一些说明。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可以把这个灯都关掉,这样可以看到我的PPT,很可惜这个地方的光很亮,我们能不能把它遮蔽起来,至少可以把灯关掉。
我在网上看到了对我讲座的介绍,你们也看到了这一条,国图的通知就是这么写的,我觉得写的基本上说的是我要说的意思。但是在我们的书里边没有这样的风景和这样的艺术,这个我刚才已经告诉大家了。这样的风景在哪里?就在北大那个小水池里,他们自称叫未名湖的地方,其实是个很小的水塘,大家都知道。这个是中国的一个很伟大的艺术家,他叫徐渭,那么他的字就是,他画的画,写的字,这个地方就隐藏着一个很小的问题在里面了。你们记得如果我们要到欧洲去办再序兰亭,我们也把徐渭的作品拿过去了。要翻译这个字的时候,我们肯定用一个英文词,我们现在不是把英文翻成中文,变成艺术史了吗?如果要把这个东西翻译成西方文字,漂亮的痕迹就是书法的意思。
那我们知道,中国有一种字叫美术字,大家都知道,计算机里面都有美术字,但我们知道美术字不是书法。如果我们用英文来说(外语),我们一开始说的就是错误的东西,那别人怎么懂?如果换一个词说,怎么说它,所以我们如果让大家看徐渭的字写的多好啊,有两种人觉得不好,一种是少年儿童觉得不好,小孩要写这个字,不被老师骂死才怪呢。过去我的小孩叫朱元璋,他在小学的时候,我老被老师找去,这个教训,把北大的教师找到那个地方坐着,你看看你的儿子写的字,他恨不得说跟徐渭写的差不多,小孩觉得不好看。
第二,没有书法经验的人,他也觉得不怎么好,就是你怎么好呢?你形式、平面构成都不具备怎么叫好的。所以这一类的事情,就引起了我们今天的课题,就是到底什么是世界的艺术。我们为了了解我们从自己讲起,我们说我们今天翻译的这个书,发现这个书里面没有我们自己在,那么我们自己在哪儿呢?我们自己在的地方,跟这个西方人所建立的艺术史的概念,又有什么关系呢?那么我们就找到了一个代表,这个代表叫三希堂,有个东西叫三希堂,在哪儿呢?在故宫里边,现在在故宫里边还有三希堂,它是乾隆当年的书房。之所以叫三希堂,就是在这个小暖阁里边,一直有三件珍宝被一个非常风雅的皇帝,日夜把玩,其中有一个作品叫《快雪时晴帖》,传说是王羲之写的,实际是一个唐代的摹本。乾隆一辈子在这个上面,就做这个题字,就是做评论文章,就像我们现在写的美术批评文章,他做了多少次呢?一生写了73次,你想一个国家的最高元首,对于一件艺术作品,一辈子做70多次的评论,可见对它重视。
那么这三件珍宝是从多少作品当中选出来的呢?是集天下之收藏,最后收入故宫,当时在乾隆的紫禁城里边收藏了60万件作品,那么选出三件作品,作为他的最高代表。我刚才说一个代表大家就相信了,这是一个代表,他选出了,并且真实的显现了他的重视。这种选择我们且不说这是某一个封建帝王的喜好,我们只说它至少代表了一种审美的方法和对于艺术判断的标准。为什么我们这么说呢?大家记得我们今天有一个重要的国宝叫做敦煌对吧?我们想到敦煌,我们心里边就有两个感觉,第一个感觉是一个美好的记忆,就在荒漠之上,香烟缭绕之间,有一个非常美丽的洞廓,上面都是壁画。第二是一个痛苦的回忆,敦煌是被帝国主义强盗劫夺过。
我们大家回头想想,一个皇帝曾经为了一件艺术作品,要在上面提拔70多次,而收了几十万件作品在自己的宫殿里,他总不能说他不懂文化,或者不要文化,但是敦煌难道对他来说鞭长莫及吗?我们稽查一下乾隆的文治武功,发现敦煌早就是在他的囊中。也就是说,对他来说敦煌不是艺术,所以才弃之不顾,否则他就会像三件珍宝一样的,虽然不能把玩于手边,但至少可以加以维护,加以保护,如果他认为这是一个珍宝的话,大家可以理解对不对?
也就是说中国肯定有一套关于艺术的想法,他有一个重视的地方,也有一个忽视的地方,这一进一出就反映出他的判断。什么是判断,就是价值标准,什么是什么不是,什么好,什么不好,一定很清晰,才会出现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主要通过三希堂了解这个情况。也就是说在中国这样的地方,过去也有艺术,也有关于艺术的标准,但是标准跟我们今天大家所有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区别。比如说我们今天置为国宝的敦煌,在当时就不被当作艺术,至少不当作重要的艺术,那么他们当时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现在我们来看看他们做的,第一是王羲之的作品,叫《快雪时晴帖》,大家在座的人里边,你们经常到国图来,一定是有知识的人,我就快速的滑过,你们就知道。
第二是王珣的《伯远帖》,第三是王献之的《中秋帖》,大家一看发现,这个乾隆他也太有点偏执了,这三样东西都是书法,而且三样东西都是手札,就是书法当中的小作品。而且这三个手札都是东晋时候的作品,三样东西很接近。那么这个方法当然我们又可以说,这是他个人的喜好问题,但是在历史上又何止于此呢?我们来分析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审美的核心价值和创作原则的时候,我们会觉得皇帝也不过是文化中间的一个过程,他只不过是用他的权力显现了这个文化的一种状态而已。皇帝的品位其实就是文化整体品位的一个缩影,不是说他要这么选,换个人,恐怕选择也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