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276工作日?去产能别钻怪圈

李晓丹2017-02-25 11:52

经济观察网 李晓丹/文 2017年会再次实施“煤炭276工作日”?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召集数十家大型煤炭企业召开座谈会,重点就是讨论煤矿生产恢复276个工作日制度。

“煤炭276工作日”是否再次实施,还要等待最终结果。但面对新年以来的又一波能源涨价潮,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行政性限产去产能其实是按下葫芦又起瓢:一边是国内煤企限产,一边是扩大国外进口;一边是煤炭去产能,一边是煤炭价格飙涨。最新公布的2016年全国煤炭经济运行情况就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去年规模以上煤企利润增加223.6%,全国进口煤炭2.56亿吨,同比增长25.2%。

煤炭276工作日的计算方法是:276天工作日=全年365天-11个国家法定节假日-52周休息日(每周允许一天半休息),算下来,与全年开工相比,少生产89天,相当于一年中有四分之一的时间不能生产。

这样的限产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供需关系被迅速打破后,就出现了2016年全年煤炭价格的一路飙涨。不过,煤炭价格是持续上涨并没有让去产能适时做出调整,相反,已经尝试市场化定价的煤电价格再次又回到了老路上,年底的煤炭订货会上火药味十足。

煤炭限产对于煤炭企业来说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提价,而电力企业则要先承担涨价成本,然后再去寻找路子转嫁成本,煤电企业的这一老矛盾在行政化去产能之下再次突显。

过剩产能应该去,供给侧改革也不能等,但产能究竟该怎么去?这肯定不是国内数十家大煤企坐在一起开会能讨论出来的。

既然是过剩产能,淘汰掉了又怎么会造成价格超预期的普遍上涨?所以,首先要界定什么是过剩产能,去掉的是不是真的过剩产能。价格是对供需的直接反应,2016年末煤炭价格涨了60%,焦炭价格涨了200%,这说明煤炭供给是有不足的,也说明去产能的过程中可能压缩了原本应该保留的产能。

再往下问一个问题,过剩产能从哪来?为什么煤炭、钢铁、水泥这些行业是过剩产能的典型大户?这些行业往往是国有企业占据主要位置,他们拿到资源、贷款、补贴比小型民企更容易,也是僵尸企业大量存在于煤炭和钢铁行业的重要原因。因此,去产能其实是要从机制上让产能低成本冒进的条件和土壤消失。

行政手段去产能效果快、副作用大,但是为什么还是会被频频使用?同样的境况在上世纪90年的电力行业和2003年的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的清查中都出现过,结果也非常类似,限制电力企业导致此后的几年里多省市拉闸限电,电解铝和水泥行业则在整顿后出现纷纷出现供给不足。

中煤协的数据显示,2016年90家大型煤炭企业(产量占全国的68%)去年全年利润320.8亿元,同比增加363.7亿元,民间投资同比下降18.3%。在35家发布2016年业绩预告的上市电企中,有超过50%的电企业绩预警。

眼下,煤炭企业翘首以盼“煤炭276工作日”,电力企业却是头上悬刀,这样的去产能怪圈不应该再重新出现。供给侧改革加速,去产能是关键,但行政限产不能一副药方治百病,对于当前去产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重视,并且适时调整。

宏观经济研究院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