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从个人英雄到伟大企业(9)
导语:史蒂夫·乔布斯改变了世界,但在内心深处,他其实是个乡巴佬。

苹果精心设计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体系,用来保证公司内部的保密。这个体系的核心就是“信息披露”。要在会议上讨论某个话题,你就得确保会议室里每个人都能接触到相关信息。这就意味着,他们能够知晓特定的秘密。“在确定每个人都知道这件事之前,你不能谈论任何秘密。”一位前苹果员工如是说。结果,苹果员工和项目就像拼图碎片一样,只有公司最高层才知道这幅拼图的全貌。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深入敌后的卧底,他们不会获知任何可能牵扯同伙的信息。苹果前高级硬件主管乔恩·鲁宾斯坦(Jon Rubinstein)打过一个比方。这个比方没那么有趣,但同样贴切。他在2000年对《商业周刊》说:“我们就像恐怖组织一样,有许多据点。所有的事情都建立在‘须知’的基础之上。”

就像在任何秘密组织里一样,在苹果公司里很难获得信任。新人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都被排除在小圈子之外,至少在他们获得老板信任之前都会是如此。员工讲述了一些故事:他们只能参与所谓的“核心技术”而非实际产品,在一个月的实习期里不得接近团队里的其他成员。绝大多数大公司都有的组织架构表,在苹果公司却根本不存在,因为那是员工不必知道、外人不该知道的信息。(2011年5月,《财富》杂志刊出了一份自行设计的苹果组织架构图。根据当时的苹果参观者的描述,当苹果员工看到办公桌上的组织架构图复印件时,他们表现得非常紧张不安。)不过,苹果员工确实有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能通过它推导出组织架构图。这个信息来源就是苹果的内部通讯录。这份电子指南里列出了每位苹果员工的姓名、组别、经理、地址、电子邮件地址和电话号码,甚至还可能有照片。

当然,苹果员工不一定得靠组织架构图知道谁掌握实权。高管团队是一个对首席执行官负责的顾问小组。这个团队在近100位副总裁的协助下经营整个公司。但在苹果公司里,层级并不反映地位。每个人都知道公司有个不成文的等级体系。跟过去一样,工业设计师的地位到乔布斯去世之前都是不可动摇的。工业设计师是和乔布斯并肩战斗很多年的一群工程师,他们中的一些人当年曾跟随乔布斯创办了苹果。他们是一小群拥有DEST头衔的工程师,DEST意味着卓越的工程师、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工业设计师是一群独特的贡献者,他们在组织里有影响力,但不承担管理职责。此外,他们的地位高低还会随着参与工作的重要性不同而有所起伏。随着iPhone和iPad的日益成功,苹果公司里最出风头的工业设计师就是参与开发苹果移动操作系统iOS的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和接触设备的产品专员在公司里等级较高,iTunes、iCloud和其他在线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紧随其后。麦金塔程序员在苹果公司曾经拥有鹤立鸡群的地位,但如今,那些从事麦金塔工作的员工却被认为处于公司的第二等级。按在苹果公司里的风光程度看,销售、人力资源和客服等职能部门的员工根本就不入流。

在苹果公司里有禁地是很正常的,但令人吃惊的是,禁地之中还有禁地。一位前苹果员工曾说过:“在苹果公司里,没有开着的门。”员工凭安全卡只能进入特定的区域,因此,有时候普通员工能进入老板不能进的地方。有一些区域则更加神秘,例如苹果设计师所在的著名的工业设计实验室。进入那所实验室的条件非常苛刻,所以只有极少数苹果员工进过那扇门。

在畅销书《隐姓埋名》(Incognito)中,神经科学家大卫·伊戈尔曼(David Eagleman)写到过保密文化的消极影响。他说:“关于秘密,人们需要知道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对大脑来说,保守秘密是很不健康的。”他解释说:“因为人们想说出秘密,而且有强烈的倾向想这么做。”苹果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让员工尽可能不知道自己在保守秘密。但是,这么做是把员工的个人幸福置之不理。

总的来说,苹果公司有协作、合作的工作环境,却没有公开的办公室政治文化。据过去的内部人士说,员工之所以能合作,是由于苹果命令加控制的组织结构。曾任苹果应用软件营销副总裁的罗布·斯科本(Rob Schoeben)说:“每个人都知道,只有各部门无间协作,才可能发生奇迹。在苹果,不同的团队经常要一起工作。如果你说‘不’的话,史蒂夫就会把你的头扯下来!”他说这话的时候,乔布斯还活着。相比之下,微软在比尔·盖茨的统治下,以内部明争暗斗而闻名于世。这说明,盖茨喜欢“适者生存”法则之下的胜利者。

苹果的企业文化或许是合作的,但通常是不友好的,而且人们活得很不轻松。一位得以进入苹果高层的观察者说:“当你在厂区里的时候,你从来不会觉得人们在偷懒。相互争斗可以变成人身攻击,而且是十分惨烈的攻击。人们持有一种信念,那就是,为了造出最好的产品,就算是废了一个人也在所不惜。”苹果公司营造的压力氛围开始生效了。一位前苹果高管说:“人们首先要考虑的压力就是做到完美,想做到完美是很困难的。”另一位前苹果内部人士讲了一个高管们提到过的故事。他们经常因为一次次紧急的“史蒂夫要求”牺牲个人时间。“他们是这么说的:‘我度假的时候,如果我的产品要发布了,我就不得不坐飞机赶回去,因为整个周末都要给演讲进行彩排。’”

苹果文化的竞争本性有强大的影响力。曾任苹果供应链部门高管的史蒂夫·多尔(Steve Doil)说:“苹果是一个你每天都要去的职业拳击赛场。你哪怕有一丝一毫的分心,也会拖慢整个团队的脚步。”另一位前苹果高管也用相似的说法来形容苹果文化。他说:“苹果的文化是一种卓越的文化。这种文化让你觉得,你必须做到最好。你不想拖公司的后腿,你有一种强烈的欲望——一定不能让公司倒闭。因此,每个人都非常努力、非常专注地工作。”

苹果的文化与谷歌恰恰相反。在谷歌,从滑雪郊游到高调地为员工出版系列丛书,各种业余活动比比皆是。而在苹果,虽然iTunes团队偶尔会赞助一下乐队,公司也有个收费的健身房,但从大体上说,苹果员工都是时刻不离工作的。一位高级工程师回忆说:“在会议期间,大家从不会讨论周末去湖边小屋度假,而只会一本正经地谈生意。”这与苹果之外的世界对比非常明显。这位工程师说:“你和其他公司的人接触后,就会发现他们的工作强度要低得多。在苹果,人们都非常忠诚。他们会很晚才回家,不会置苹果于不顾。他们在苹果所做的事,就是他们真正的信仰。”

几十年来,苹果员工对工作的态度从未改变。在1986年的一期《君子》杂志上,乔·诺塞拉(Joe Nocera)这样描述乔布斯对苹果工作环境的愿景:

例如,他曾经谈到要把苹果变成“疯狂伟大”的工作场所,他没有提到令人无法拒绝的待遇,或是个人的利益。取而代之,他谈到要创造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里,你必须比从前更努力工作、工作更长时间,你总是处在最后期限的压力下,总要承担比你觉得自己能承担的更多的责任,从不休假,甚至很少休周末……而且,你还根本不在乎这么做!你热爱这份工作!你会渐渐觉得,没有这份工作、这份职责、这种压力,你就没法活下去!屋子里的所有人都有这种工作热情,这种令人兴奋的热情,这种私人的甚至是私密的感情。他们在为史蒂夫·乔布斯工作的时候,就能体会到这种热情。他们共享着一段在苹果工作的私密历史。这是他们的情感纽带,不在苹果工作的人很难理解这种纽带。

几乎没有人会把在苹果的工作描述成“开心的”。实际上,当问及苹果是否是个令人“开心的”地方时,我们得到的回答往往一致得惊人。一位员工说:“人们对自己从事的伟大事业很感兴趣。苹果公司没有承认成功、祝贺成功的文化。在这里,大家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另一位员工则说:“如果你是一位死忠的苹果粉丝,那么这里是个神奇的地方。但是,这里也是一个困难重重的工作场所。从产品的初创到发布,你都要参与其中,这意味着经常要加班加点。”第三位员工也给出了同样的回答:“大家都太热爱苹果了,所以,大家都愿意与公司的愿景保持一致。”

如果说员工不是为“找开心”来苹果的,那他们同样也不是为钱而来。当然,苹果用股票期权激励员工,使一大批人成了百万富翁,特别是那些在乔布斯回归后5年里加入苹果的人。曾任苹果销售员的弗雷德里克·范·约翰逊说:“在硅谷的大多数地方,你都可以挣到很多钱。钱不是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

由于苹果公司的知名度很高,它给出的薪酬在市场上挺有竞争力,但实际上并不特别高。一位资深总监可以拿到20万美元的年薪,效益好的时候可以再拿基础工资50%的奖金。在苹果,谈钱就俗了。约翰逊是这么概括苹果公司的道德观的:“我觉得,在一家有苹果这么高的知名度的公司里工作,同时你本人又对做酷东西很感兴趣,这本身就很酷了!当你坐在酒吧里,看着90%的人都在用你公司生产的东西……这本身就是件很酷的事了!你很难用钱来计算它的价值。”

史蒂夫·乔布斯“对谈钱毫无兴趣”的态度是出了名的。乔布斯对苹果员工的个人幸福、个人享受的看法很微妙。乔布斯说:“我相信,每个人都会说,这是他们一生中最有意义的经历。人们热爱在苹果的工作,这和说自己工作‘很开心’可不一样。开心是个变幻莫测的东西。”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