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习惯中,农历新年之后才是一年的真正开始。目前,中国经济似乎已经在“龙尾蛇头”之际展露出走出低谷的复苏信号。《经济观察报》也在此时对28位金融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100家投资机构的投资经理、23家信托公司高管和36家PE机构核心人士进行了一年一度的问卷调查,探寻他们眼中即将到来的蛇年经济。
    2012年岁末各类经济数据的好转,让各界对新一年的中国经济充满期待,这种谨慎乐观的情绪也体现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
    本报调查发现,超过六成的金融机构首席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持乐观态度,多数人将2013年的经济定义为“继续温和复苏”,也有超过一半的经济学家认为世界经济放缓的底部已经显现。而对于股市,乐观情绪更浓,高达77%的机构将能够反映预期的股票作为2013年最值得投资的品种。私募股权机构开始在近期体验到募资信心的回升,对复苏来临之后的2013年抱以期待。
    2012年底,股市强劲反弹,随之而来的是明显好于预期的经济数据。2012年四季度的实际GDP增长7.9%,全年增长7.8%。瑞银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估算,四季度GDP季调后环比折年率实际上达8.6%。
    今年1月,涵盖24个国家股票市场的MSCI世界指数上涨5%,创下自1994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本轮A股行情中,以民生银行为代表的金融股集体大涨。按照证监会主席郭树清的说法,在去年大量净买入的“老乡”(社保基金)和“老外”(QFII)无疑是价值发现者。【全文】

    编者按:2013年,世界经济何处去?2013年,新领导层上任后的中国经济如何行?改革如何深入?我们思索,更想获知答案,也因此,经济观察报推出了针对金融机构首席经济学家的宏观经济调查问卷。问卷问题涵盖世界及中国经济形势、货币政策、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本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以期给读者呈现全面、深入的宏观预测。
    调查时间:2013年1月16日至2013年1月31日 /调查对象:国内外知名券商、银行及投行等金融机构首席经济学家 /收回有效问卷:28份
   
    或许可以用“温和复苏、通胀渐起、风险暗藏、迎接改革”等关键词来勾画2013年宏观经济。新年伊始,《经济观察报》向知名金融机构首席经济学家发放了《2013年宏观经济调查问卷》,从中抽取28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上述关键词就是我们统计得出的结论。
    如果说2012年中国经济实现了“软着陆”——这一年中国GDP增长7.8%,高于7.5%的预期目标;那么,2013或将是一个温和复苏年。不只是国内,国外可能也是如此,全球经济最糟糕的时候似乎已经过去;多数参与调查者的问卷中都透露出如此信号。
    不过,经济企稳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相较过去,2013年的潜在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全文】

    中国银行业协会和普华永道对中国42家银行850位银行家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银行家对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前景依然保持信心。72.2%的银行家认为“技术创新”是中国未来3-5年经济增长的源泉,另有59.6%的银行家则选择“制度变革红利”。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银行同业竞争日益激烈,2013年各家银行仍将加快转型和调整的步伐。逾四成的银行家选择通过“实现特色化综合经营”推进自身战略转型。调查显示,私人银行在个人金融业务发展重点中首次位列第一,而小企业贷款则仍然是公司金融业务发展的重点。
    在风险方面,近七成银行家认为房地产市场调整为当前主要风险,对于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继续上升,近半数银行家认为东部地区存在爆发区域性风险的可能性。
    利率市场化压力明显
    2012年6月7日,央行在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同时,决定扩大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这打开了中国银行业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向前推进的大门。
    尽管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有预期也有准备,但面对快速推进的利率市场化,银行家们难免有些“手忙脚乱”,也坦言面临的压力依然巨大。【全文】

    进入2013年,中国经济仍将面临着一些挑战,最主要的应该是外需,全球特别是欧美市场对中国产品和中国出口的需求,仍将疲弱,中国外需出口的形势不容乐观。具体来讲,首先来自美国经济,即便是暂时解决了财政悬崖问题,但是经济仍然会持续减速;此外,欧洲经济仍然处于一个衰退的区间,负增长。尽管比去年幅度会减少,但是仍然是负增长,最后其他主要新兴国家需求仍然会放缓。因此鉴于上述因素考虑,2013年中国的出口仍然将在个位数的增速区间,不会超过10%。不过,中国经济也出现了一些好的迹象,就是经济出现见底,然后温和回升的趋势更加明确。本轮经济见底回升,主要是由于基建投资,前期逆周期调节政策的作用,以基建为主的投资出现明显的加速。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去库存的过程已经出现了阶段性的改善,也出现了企稳回升的迹象,这是目前中国经济企稳回升主要的因素。2013年政策方面如何支持,如何确保基建投资能有一定的增速,同时维持房地产市场的基本稳定,这个是政策层面面临的主要任务。【详细】
    我们认为中国的经济复苏已由2012年第四季度开始,并持续至2013年第二季度。实际GDP增长也将由2012年的7.8%(大和预测)提高至2013年的8.4%(大和预测)。我们预计新领导层会在今年实施一系列涉及各个领域的经济改革,最终目标是经济增长更平衡、更能持续。诚然,改革和刺激政策不能扭转中国经济增长逐渐放缓的趋势,但相信增长会更为平衡。
    2013年的主要经济增长引擎,是政府和民间的投资。2012年夏天为挽救经济而引入的“小型刺激政策”效果会在2013年更明显,关键支撑点是基建投资。
    至于地产方面,我们认为强劲的销售和略为放松的信贷环境,可以令地产投资的复苏持续。楼价会相对平稳,有上升趋势,但在限购令仍然施行的情况下,楼价难以骤升。
    消费方面,我们预计今年的增长势头依然强劲、稳健,这归功于高单位数的个人收入增长。受猪肉和其他食品的影响,预计2013年CPI会比2012年更高,同比增长3.3%。【详细】

    2013年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可能性不大,人民币对美元或将在6.20~6.28区间保持稳定。我们预测人民币全年升值在2%以下。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外需不足,未来中国出口前景依然严峻;二是预计外国直接投资仍将下降。虽然受美、日央行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中国短期资本流入在增加,但从低迷的海外经济环境来看,长期资本流入的趋势仍会继续减速。
    不过,在全球资本注入,而中国要保持出口竞争力的大背景下,人民币升值又不可避免。
    因此,估计2013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或为6.20,但在此区间内的波动会增加。
    事实上,2012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表现疲软,甚至出现贬值预期,但最后两个月,人民币升势强劲,最终人民币对美元全年升值仅0.25%,显示人民币汇率已趋于均衡水平。2013年也是如此,人民币并不具备持续大幅升值的潜力。【详细】
    我们定位本轮经济是“温和复苏”,不会像2009年那样迅速过热,美国经济稳定复苏,欧元区最坏时间应已过去,但2013年仍小幅衰退,日本经济小幅回落。考虑到目前中国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已超过10%,进一步上升空间有限,中国出口增速将逐步和全球贸易增速接轨,预计2013年增速小幅反弹。
    2012年消费贡献4%的GDP增速,过去10年以来第一次超过投资,消费是本轮经济复苏的主导贡献。乘用车年销量已突破2000万辆,耐用消费以及总消费的弹性下降,决定了消费的复苏趋势也将相对温和。本轮经济回升时制造业投资仍在继续下滑,和2009年所有投资的全面回升形成显著差异,主要的原因在于利率市场化的大力推进。贷款利率和GDP名义增速接轨,约束了制造业产能扩张。2013年的投资回升将只有地产和基建投资双轮驱动。从库存周期来看,本轮库存的回补相对温和。目前的库存周期处于被动去库存的后期【详细】
    在全球金融风险降低,经济转好以及新一轮的政治经济周期的推动下,进入新年的中国经济显露出一幅乐观良好的图景。萎靡了很久的中国股市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反弹,房产市场也开始升温,市场憧憬新年牛市的情绪开始涨高。宏观层面,结束了10个季度的连续下滑后,在新一轮城镇化政策的带动下,中国经济在未来一年的表现令人期待。我认为,中国经济在2013年的每季度经济增速应该可以平稳地维持在8%以上,全年的经济增速应该在8.1%~8.3%。中央和地方政府换届后,地方政府促增长的欲望高涨,经济增长常常高于预期。再者,世界主要国家的央行大幅放水,这又会使中国重回一个通胀高涨和资产泡沫的窘境。
    特别在日本央行步美联储的后尘进行新一轮的无限量的量化宽松之后,美元和日元的套利交易会进一步为新兴市场的资产价格推波助澜。【详细】
    2012年通胀不是问题,当时中国经济放缓,并且中国通胀历来以三年为一个周期,意味着CPI在2011年平均涨幅达到5.4%之后,会有一段平静期。
    2013、2014年状况将截然不同。我们预计2013、2014年CPI年均增幅将分别达到4%和5%(高于市场预测均值3.1%和3.5%)。我们认为通胀问题将从2013年四季度起一直到2014年上半年较为突出。我们的预期在2012年9月份做出,建立在自建的CPI领先指标基础之上,这一指标纳入了贷款增长、货币需求、工业增加值和上证A股指数。今年中国经济将逐步复苏,流动性充足,基数效应对于同比数据有着很大的作用。
    食品将是今明两年推高CPI的主要因素。预计今明两年猪肉价格将分别上涨16%和30%,其他食品价格也将上涨。食品价格上涨部分是政策作用的结果。【详细】
    上一个世纪中国经济增长快速,但是发展的不平衡亦快速累积, 经济增长变得不可持续。近十年中国经济发展是从不平衡走向再平衡的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3-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前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过度依靠虚幻(泡沫)和外需的拉动而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第二阶段是2008-2009年,金融风暴暴露中国经济的软肋,促使中国政策转向,转而采用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以刺激内需、稳增长;第三阶段是2010-2011年,退出刺激政策: 控通胀、控房地产、控地方债;第四阶段:2012 年至今,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的“老问题”再度浮现,使中国经济面临强大的下行压力,政府再度出台微调稳增长措施。
    中国经济更需要调结构以挖掘内生增长的动力——“民间投资、民间消费”,而不能过分依赖出口、公共投资、房地产。
    消费近年来首度超越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同时,外贸顺差大幅削减,其在GDP的占比回落到2%,经济重回平衡之途。【详细】
2013年需要警惕换届后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热”。地方“两会”陆续结束,从其公布的GDP目标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看,在实际执行当中,地方政府的投资可能会“超标”。
    相较过去而言,中国的增长潜力有所降低。经济增速过快,可能会带来通胀压力;此外,短期投资需求较旺的话,也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尽管数据显示,目前制造业去库存化进入尾声,但从中长期看,外需放慢的大前提下,中国产能过剩的压力仍然较大。
    事实上,由于近几年政府政策倾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有加快的趋势,这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支持有关;不过,东部地区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期,一些项目关停或转移,客观上对经济增速也有拉低作用。但目前看,多地今年的GDP仍是两位数。作为中央政府或许可以引导地方政府的GDP增速,规范其投资冲动,设定一个合适GDP目标。另外,山西、辽宁、河南、陕西等19个省区市将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设定在20%及以上【详细】

    编者按:从跌跌不休,到年底翘尾,中国资本市场度过了波澜起伏的2012年。携着正在进行当中的诸多创新改革,顶着800余家IPO企业排队的压 力,资本市场迈向了变革中的2013年。我们力邀各金融机构投资精英,参与本报连续第四个年度的《机构投资者调查》。本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及整理, 以期为读者提供展望未来市场走向及形成投资策略的逻辑和视角。

    调查时间:2013年1月21日至2013年1月31日 /调查对象:基金、券商、保险、私募、期货等机构的基金经理和投资经理 /收回有效问卷:100份

   
    去年的这个时间点,《经济观察报》向108位机构人士发放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2012年的投资收益会为负。如今,纵观2012年机构的 投资收益数据,当时《我们都会赚到钱的》这个题目恰如其分。大部分机构人士所管理的产品都在2012年取得了正收益,哪怕这些收益取得的时点,是在 2012年的最后一个星期。许多机构将股市在2012年年中和年末出现的两波上涨行情称为“吃饭行情”。

    此时,《经济观察报》向基金、券商、保险、私募、期货等机构的基金经理和投资经理征询调查,共计收回100份有效调查问卷,得到了和2012年完全不同的答案。【全文】

    刚刚度过的2012年,经历过巨幅波动的A股市场,股指的波幅从分散逐步走向收敛,波动率明显收窄,同时估值水平降低,市场的整体投资价值已逐渐凸显。随着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的产生,2013年经济体制改革将进入深化阶段,中国经济有望稳步增长,资本市场很可能是收敛的尾声至重新走向发散的开始,备受股票市场煎熬的投资者有望收获投资收益。
    随着A股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加速,短期内加剧了市场的结构变化。以RQFII、QFII为代表的国际资本大量涌入,B股转H股的陆续推进,意味着A股市场从资金到股票的供需都正融入国际资本市场的海洋,A股的投资理念正面临革命性变化。国际投资者的长期理念以及其对价值的极端关注,与传统A股市场投资者的理念正发生激烈的碰撞,市场从单纯追求成长迈向成长与价值的均衡将是未来数年A股市场的重要理念变化。【详细】
    蛇年临近,自去年底以来的股市绝地大反击,预示着市场正期待新一年“金蛇起舞”。2013年,股市将进入明显的恢复期,预计未来的改革力度会比较大,资本市场对此预期较高,有望刺激市场信心。尤其是3月份两会前后的时点值得重点关注。
    决定2013年股市走势的因素,除了企业盈利和市场估值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改革力度,新的改革举措有利于提升投资者信心,如果今年投资信心急剧膨胀,市场风险偏好增加,也会推高市场估值水平。
    在企业业绩方面,在去年经济形势和企业盈利不好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出现断崖式的盈利下降或者亏损,这与各家上市公司的财务处理有关,既然已经有很多公司把亏损计算到去年的业绩上,那么2013年业绩就不会再有包袱,其业绩更是值得投资者期待。【详细】
    我们整个投资团队对2013年市场的看法比较乐观。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是基本面方面,国内经济从去年7、8月份已经出现复苏,虽然是弱复苏,不过从今年来看,复苏的态势依然能够延续下去,去年四季度开始投资出现加速,从历史经验看,换届之后基建投资都会有比较快的增长,同时房地产库存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今年房地产投资也会是增长的很大推动力,出口出现复苏,但不会很强劲,这些对GDP增长的支撑力还是很强的。
    第二是信心方面,2013年比去年要好得多。最近一波反弹是从去年12月份开始的,重要的因素是换届完成,新的领导班子有一些积极的表态,市场对中国的进步和改革开放形成了新的信心,整个市场风险偏好提升。【详细】
    2013年,我国经济将面临弱复苏,在去库存阶段完成后,各个行业供需失衡的局面有所改善,各项经济指标将缓慢回升。
    外部经济不确定性较多,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库增长依然疲弱,逐渐依靠“双轮驱动”,即投资与消费。内需尤其是消费将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温和回升,GDP增长8%左右,但回升动力依然较弱,属于长期放缓趋势下的短期波动。全年CPI上涨3%左右,属于温和通胀范围,因此货币政策保持适度宽松,财政政策相对积极,降准可能性依然存在。
    海外方面,受欧洲央行、美国和日本等均推出的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10月份全球制造业和服务业采购经理指数从三季度见底回升【详细】
    国内经济将继续处于“减速—企稳”交替出现的阶段,2013年年初有望延续去年4季度短期企稳反弹格局,同时流动性偏宽松、海外资金流入以及市场处于数据和业绩真空期也将会提振投资者短期信心。但困扰经济的一些长期问题仍未系统解决,经济难有趋势性改善,市场可能不会出现大机会。
    基于上述背景,从三个方面积极把握机会:第一,需求有扩张能力同时率先产能出清的行业;第二,具备较强竞争优势的企业;第三,估值合理的板块。【详细】
    在政治换届完成及城镇化推动背景下,中国经济短周期增长环境较2012年有一定程度改善。在政治、经济方面领导人或将继续释放改革信号,同时资本市场制度改革可能进一步改善投资者预期。
    A股市场估值水平横向对比不高,但回报水平偏低;2013年流动性环境整体平稳。
    虽然过程曲折,2012年仍从衰退后期过渡到复苏期,市场和行业表现吻合投资时钟结论。2013年国内经济周期将处于复苏进程中【详细】
    2013年改革的希望带来巨大的正能量,使得政策的不确定性减小,其所带来的红利给人以极大的想象,从而可能影响经济运行的趋势。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城镇化,大致可分两条线,一是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二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013年当是政府促进政策出台的时间,投资机会很可能集中在“诱饵”部分,而不是预期的结果。以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为目标的基础设施投资,基本医疗服务的扩张,可能是最先受益的板块。信息化有可能成为接力棒。【详细】
    2013年宏观政策总体偏“宽财政、稳货币”,相比2012年三、四季度,2013年GDP同比增速温和反弹,预计全年在7.5%-7.8%左右,全年走势约前高后低,预计2013年CPI为3%以下,全年先低后高,三季度开始回升。
    行业配置方面,1-2季度,在基本面和流动性企稳带动下,低估值行业有估值修复行情,建议关注金融地产、建筑建材机械、汽车等周期性消费品行业。而2-3季度,成长股将重新获得动力,一些契合中国经济转型的成长股不断得到验证而脱颖而出,关注品牌消费、医药、TMT、节能环保、建筑服务等细分行业。【详细】
    过去三年,中国股市累计下跌超过30%,与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和全球主要股指表现形成鲜明反差。A股的疲弱映衬了大众对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前景的忧患。忧患凝聚共识,忧患推动变革。若十八大新政执行到位,我们可以期待中国综合实力将跃上一个新台阶。
    相对于2012年前11个月,我们对2013年的A股市场持乐观态度,但这种乐观是谨慎的乐观。我们认为:第一,A股整体盈利增长乏力,盈利层面的主要看点是经济转型背景下优势企业和弱势企业间盈利能力的显著分化;第二,利率高企与ROE下行的背离难以长期持续【详细】
    2013年市场扩容得到一定遏制,将是一个小幅上涨年,沪深300震荡向上但幅度有限。创业板全流通的序幕已经拉开,估值水平仍承受压力,仍有20%以上的下跌空间。
    和聚投资主要看好三个方向的投资机会:一是主题投资,包括国防军工和美丽中国概念;二是估值修复行情,包括银行、地产和商业零售;三是成长股投资机会,包括新材料、小化工。
    2013年对中国股市存五大猜测:影子银行开始被逐步清理,居民投资理财产品热潮开始退去;沪深300震荡向上但幅度有限;创业板指数仍有20%以上的下跌空间【详细】
    经济萧条,企业经营困境丛生,好的投资项目难寻;募资困境重重,LP断供;IPO通道关闭,并购退出只是星星之火,投资项目退出无门……在经历了2012年这段黯淡和苦闷的日子之后,PE从业者们正在等待着另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悬念是这个春天会是在2013年吗?

    本报在对30余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相关人士进行了问卷调查后发现,对于2013年股权投资市场的形势,其间充满了乐观和信心!在被访者眼里,物极必反是万物规律,有低谷自然就有高峰,即使黑夜层层笼罩,即便道路荆棘丛丛,坚持就总是孕育着希望和光明。

    八成持乐观态度

    从整体形势上看,投资机构们对今年市场的总体形势持较为乐观的态度,在回答对市场总体走势的判断问题时,有超过两成的投资机构表示非常乐观,认为市场有望快速反弹,募资、投资、退出活跃度有望再创新高,而还有接近六成的机构则相信市场将逐渐复苏并达到正常水准。持有悲观预期或者认为形势尚不明朗者较少,仅有两成。【全文】

    4万亿、5万亿、6万亿……直到2012年年底的7万亿,一年之间,中国信托继续了前两年超过50%以上的发展速度。不过,在我们对于信托高管的问卷调查中,只有两成人士认为信托仍能保持50%以上的增长,其余六成认为增长在50%以下,另外有两成受访者认为2013年规模将与前一年持平甚至下降。
    兑付危机隐现、资管竞争高企、人才流失以及市场利率化和竞争引起的利润下降,都阻碍了信托人士积极的展望。
    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的信托高管在同一题的选择上惊人地一致——他们都希望监管层做同样一件事情——放松信托投融资限制。相对而言,他们对于推动上市和信托修法却不那么在意。可见,他们仍然想复制现有的发展路径。
兑付危机仍最为敏感
    在大资管时代开启之际,信托高管们最为担心的是券商创新、基金直投业务的开展。原先受到政策限制的银信合作信贷资产和票据资产转让业务,已经借道证券公司的“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和基金公司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获得广泛开展;由于信托公司对融资类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较低的规模比例、较高的净资本比例和信托报酬率等方面的限制,预计其他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也会很快向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转移,银信合作将面临被银证合作、银基合作挤出和取代的风险。
    券商另一业务“中小企业私募债”的发行,也让信托感到寒意阵阵。因为“新政”向这些机构不同程度开放了非标准化债权的运用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托公司担心其擅长的非标准化融资模式将会被简单复制。可以预见的是,竞争的领域将很快从银信合作领域延伸到融资信托领域。【全文】
并购正当时
    前几年因为内地股市的蓬勃发展,使得IPO的回报非常可观,很多项目的投资获得了高额的回报。但随着股市的回落,以前高额回报也逐步消减,PE行业开始了一轮深度调整。在我看来,这些调整都是正常的市场的现象,如同股市有涨也有跌一般。
    一般而言,在经济周期低谷的时候恰好是并购投资的好时机。因为经济周期低谷时企业的发展往往变得艰难,资产重组、整合等资本运作会更加频繁,也正是并购型基金介入的好机会。
    今年PE市场的机会会比较好,PE市场整体上已经出现了复苏的态势,但价格还没有明显的提升。目前,经济环境出现了一些乐观的信号,大家预期经济正在逐步走出低谷,通常经济刚刚复苏的时候,愿意出售企业的人不会减少,因为有的企业主会觉得等待了很长的时机,价格终于有了一点上涨,就会让他更迫不及待地推行他出售企业的意愿。
    去年,宏观经济整体放缓、产业转型等成为了LP们最困扰的问题,他们忧心的是这种局面还要维持多久,未来PE投资是否还有机会?我们的答案依旧是乐观的!
    诚然,宏观经济底部目前态势仍然还非常复杂,完全的复苏结论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确认,但这段时间各个不同行业都先后有企稳,甚至反弹的迹象。在经济企稳、复苏过程中,我们认为其中会有很多结构性的投资机会,这些结构性的投资机会预计今后会更多出现在节能环保、信息产业和消费产业中。
    在我们看来,内地资本市场正在经历全流通格局后的市场估值重新定位,市场正在重新寻找价值的中枢定位,而这个进程大约需要5-6年,现在还只是第一步,刚走了3年左右。
    目前的状况并不需要过于担心。从海外市场过去25-30年的经验可以看到,私募股权投资产品的投资收益从长期来说要高于股票等二级市场产品。【详细】
看好“城镇化”连锁商机
    作为投资者我们看到加快推进“城镇化”和进一步拉动内需无疑将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推动力。其中现代服务业是城镇化催生一个领域。
    第二个细分领域则是生产服务。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不断融合,产业链的国际转移趋势和企业专业化分工不断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聚焦于核心业务能力的提升和成本结构的优化,再加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企业的某些需求向专业外包服务提供商转移提供了可能性。第三个是金融服务。我们之所以把金融服务业单独列出来,是因为它有两重属性,既能对个人服务,又能对机构服务,而且金融在中国又是高度管制的行业,牌照稀缺性突出、政策敏感性显著,因此投资机会大。
    医疗健康领域的机会和医疗体制改革逐步推进过程中带来机会有关。应该说,现在已经看到机会越来越大,我们认为,这种系统性的机会真正考究一家投资公司的行业研究能力、战略判断能力和项目挖掘能力。
    我认为,2013年宏观经济将慢慢趋于健康,经济的基本面将会有比较不错的表现,但PE/VC行业还是有很大的挑战。
    在退出方面,我个人认为海外市场对中概股的接纳将会逐步好转,这两天中概股的负面消息已经消化了很长一段时间,今年中概股的形势可能会稍微好一些,中概股海外上市将有一些眉目,但是也不可能一步到位阴影全部消除。A股市场的退出途径依旧荆棘满地,A股的退出畅通程度还需要时间才能回到正常水准。
    退出无惊喜,那融资环节的压力则还会持续。境内PE/VC市场中人民币基金已经超过了半壁江山,因此,人民币基金的募资情况影响着整体募资的水平。民间资本没有信心,机构投资人方面又没有显著的突破,2013年募资将依旧压力重重,或许并不比2012年日子好过。
    2013年PE/VC行业或有一些新的现象或趋势。【详细】
    要预测太远的将来,那是一件很难的事,但从目前PE行业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到一个中短期的大趋势,在陈玮眼里,那就是PE行业的寡头垄断时代正在临近。
    在他看来,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也将在PE行业出现,相信一些专业化、品牌化的PE受到市场认可,进而能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基金管理规模越来越大,而这些优秀机构有望进一步吸收其他基金的投资份额或团队;而处于中下游的机构则由于业绩难以得到支撑,后续资金到位困难,不再具有市场竞争力或逐步退出市场。此消彼长,最终,PE行业由寡头们主导,行业前20%的机构赚走80%的利润。
    事实上,国内PE行业中已经出现了一些进入寡头时代的迹象。【详细】
    信托机构的法律监管存在空白,目前主要依靠部门规章进行规范。信托公司是多元发展的产物,而改革就是从单一向多元发展的过程,从市场经济角度看,关于机构管理的法由人民银行和证监会分别制定(当时没有银监会),后来证券法里对证券机构进行规范,而信托机构的法律监管成为一个空白,现在靠部门规章进行管理,在部门规章里按照总体原则对它实行监管。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际上我们现在仍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看待改革发展的问题,一定要有历史的眼光,如果忘记了过去的改革是怎么走过来的,肯定不知道今天的路该怎么走,而且也很难找到下一步发展的方向。
    目前,繁荣的资产管理活动包括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证券公司理财产品、公司制或合伙制基金、基金管理公司理财产品和信托公司理财产品。但是资产管理需要统一的监管安排。
    缺乏统一的监管标准不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也不利于建立公平竞争环境,因此需要完善制度,统一监管。目前已经开展《信托法》立法后评估工作,正在积极推进最高人民法院的《信托法》司法解释工作,进行有关信托配套制度建设的研究与法规制订工作,即将开展修改《信托法》的工作。《信托法》修改、完善的主要方面应该包括关于设立信托时委托人是否应当将信托财产移转给受托人的规定【详细】
    作为信托行业最根本的原则,集合分享制是指集合众多投资者的资金,通过市场化的运作与制度安排,获取合理的财富。
    与其他的投资方式相比,信托投资资金的运作方式与流程都非常的清晰和明确,在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的过程中,信托投资资金天然具有了追求高效率的可能性。而信托的这种高效率和不断追逐市场热点、破解现实矛盾的能力,则得益于其背后一系列符合市场规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原则的制度安排。信托正是利用了信托关系“集合分享”的原理,通过专业化分工,使分散的资金形成优化的资本集成,使更多的普通民众能够分享到资本要素的增值,藉由“资本民主”实现“资本民享”。
    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将是一个逐步“信托化”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公众将更多地使用信托手段理财,政府和机构将更多地利用信托服务,信托资产占GDP的比重将不断增加。
    我们认为,财富管理模式对于信托来说,是未来10年,或者20年、30年甚至更长时期持续发展的趋势。信托公司的优势在哪里?第一个,是否有强大的投资能力,也就是产品制造能力,信托产品制造的灵活性强,想像空间特别大。第二个,是客户获取能力。第三个,运营能力。你要处理这么多客户关系,每天有这么多交易,包括IT系统的基础建设平台的运营能力也是非常重要。
    目前是以产品驱动来做,用好的产品把客户吸引过来。之后再通过渠道的专业能力,客户服务能力水平,把客户留住,增加客户的黏度,以及忠诚,才能够把这个业务模式持续,并进一步壮大。
    “泛资产管理时代的来临,赋予了其他资产管理机构更多与信托公司同质化的业务,使信托公司在传统业务领域面临更加直接、更加激烈的竞争,不得不承认,信托业的原有发展轨迹正面临严峻的挑战。挑战主要来自业务和监管两个层面。
    业务层面的挑战。资产管理“新政”的实施,必将分化信托公司的现有客户,信托公司拥有的以“多样化运用方式”和“跨市场配置”为特点的传统经营方式,也必将遭到其他资产管理机构的简单模仿,并遭遇直接的正面竞争,信托公司原有业务模式的“替代效应”和“挤出效应”已经开始显现。从实践中的竞争路线图分析,首先受到冲击的是银信理财合作业务,其次受到冲击的是信托公司的另一类主导业务——融资信托业务,《证券投资基金法 (修正案)》通过,私募基金管理机构也将不必借道信托公司即能开展私募基金业务,信托公司传统的私募基金“阳光化”业务势必将会受到极大的冲击。【详细】